世界儿科学术活动发展概况
近代儿科的发展可从国际儿科学术活动得到反映。在较早年代,儿科工作常与福利事业及宗教活动相联系;重视小儿生长发育和儿童工作的社会性为近期新发展。欧美各国的儿科学,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成为独立的学科; 在此之前,儿科学术活动是国际内科学会活动内容的一部分。
1912年欧洲100多名儿科医师在巴黎集会,进行学术交流,即为第一届国际儿科会议。当时柏林大学儿科A-Czerny提出营养性贫血与单纯哺乳有关,主张减少牛乳摄入量而代以各种辅食,随后欧洲许多病房便开始限制婴儿牛乳日用量到400~500ml。他还提出了先天性体质与某些贫血有关。在这次会议上J. Raczynski报告了在暗室中生长的狗,其骨胳钙、磷含量较低,为提倡紫外线照射预防佝偻病的先声。经过对1911~1912年在瑞典流行的脊髓灰质炎的讨论,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广泛传播从此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届国际儿科会议延至1930年才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到会者300多人。主要议题包括佝偻病的病因和防治,胸腺淋巴系统的重要性,儿童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学,白喉、猩红热的免疫以及生苹果泥治疗腹泻等。瑞典的A.Wallgren和美国的B.Schick都强烈主张用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第三、四届国际儿科大会先后于1933年和1937年分别在伦敦和罗马举行,会上着重介绍了变态反应与小儿疾病的关系、静脉连续输液在儿科的应用以及矿物质及水代谢与人工喂养的联系。这些均积极地影响了以后儿科工作的质量。出席第三届会议对儿科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专家有T. Barlow(坏血病)、G. F. Still(类风湿病)、J. Jundell(儿童心理)等。
学术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受到严重破坏,第五届国际儿科会议延至1947年在纽约举行。从此以后每届出席大会人数常达数千。除营养及结核病仍为主要议题外,第五届大会尚讨论了抗生素治疗、病毒性疾病、严重腹泻所致脱水与酸中毒以及新生儿死因等。这次大会首次设立科学展览,部分以图表、照片、电影、仪器等实物展示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以后的会议都沿用这种形式。
自第五届国际会议之后,会议每3年举行一次,至1986年已共举行了18次,其中有9次在欧洲召开,6次在美洲召开,3次在亚洲(日本1965,印度1977,菲律宾1983)。这些会议的议题很广泛,自传染病的防治、寄生虫病的诊疗、儿童发育、儿童营养不良等课题,逐渐转向神经精神病、行为异常、变态反应、免疫异常、小儿癌症、意外事故、围生(产)期保健、先天畸形及代谢病以至各系统疾病的新问题,也交流了有关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基础理论及其与儿科临床的联系。
1950年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第六届会议由瑞士的范可尼(G. Fanconi)主持。他以首先叙述几个综合征(均称范可尼综合征)而闻名,多年担任国际儿科学会秘书长,晚年著述学会沿革史。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是此届会议主要议题之一,当时吸引了大量的欧洲听众。
从第六届开始,会议也讨论了儿科教育。值得参考的内容如下:
❶关于大学儿科课程,认为应把更多时间用于病房及门诊见习和实习、课后集体讨论以及对病儿家庭及农村保健站的访问;
❷关于儿科进修,指出要培养一名儿科医师至少需要2年住院医师的严格基本训练;需再加1~2年教学、科研工作才能成为儿科教师。并宜短期进修婴儿营养及本地区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❸关于儿科事业的社会化: 在东京1965年召开的第11届会议上,瑞典的B. Vahlquist作了以《儿科学的未来》为题的报告,认为儿科的临床、预防与社会化不应机械地分开。该次会议还着重讨论了在儿科研究工作中分设多种小专业的需要,但也指出过多或过早的专业化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因素。
1979年又在巴黎召开了由国际儿科学会和巴黎国际儿童中心主办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儿科教育的会议。国际儿科学会会长P. Royer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儿科教育应结合各国具体情况和特殊要求,可用不同方式进行,以便解决各自的问题。会议最后提出建议,大意为:
❶培养儿科医务人员必须适应2000年世界儿童人口激增的形势,应尽量注意疾病的预防,包括心理及社会问题;
❷培养儿科干部应结合当地文化、卫生情况,人口统计,政治、经济,以及具体卫生计划,并需全体儿童保健人员,包括产科及儿科医生、接生员、保育员、保健员、小学教师等的协作;
❸应就地培养儿科干部,给以适当师资和其他条件;
❹国际间宜进行妇幼卫生大协作,发达国家可在组织、科技、教学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有所贡献,但应与后者协作进行,并事先对当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与国际儿科学会有关联的有地区性儿科会议,如欧洲儿科学会联合会,斯堪的纳维亚儿科学会,拉美儿科学会联合会,南非洲儿科学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儿科学会联合会以及东南亚地区儿科学会联合会等。此外还有儿科专业性会议如小儿心脏学、肾脏学、血液学、神经病学、小儿外科、青春期医学等会议。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自1974起以会员国身分派代表团正式参加第14(1974、阿根廷)、15(1977、印度)、16(1980、西班牙)、17(1983、菲律宾)、18(1986、美国)届会议,报告了我国城乡儿童保健工作、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针刺麻醉用于小儿的效果、中西医药治疗感染性休克等疾病、锌营养研究、新生儿筛查、癫痫的经验,增添了会议的新内容。
当前,全世界儿科工作者正在团结产科、遗传、免疫、病毒、生物制品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工作者,共同提高儿科的医疗水平和预防质量,为培养健康的下一代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