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交往
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一个说明现代交往背景特点的术语。首次出现于他们1845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的概念取得现代意义,开始于18世纪。到了19世纪,“世界”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巨大发展,这时人类社会结束了互相隔离的状态,开始意识到一切民族无不以某种方式同其他所有民族相联系。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1—62页)以这一认识为基础,他们提出了“世界交住”的术语,这是对19世纪世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程度的本质认识。他们写道:一个人的“特性怎样发展为多方面的或是地方性的,它们超越地方的局限性还是仍然受地方局限性的拘束,……决定于世界交往的发展,决定于他和他所生活的地区在这种交往中所处的地位。”“他被隔绝在整个的世界交往系统之外,因而得不到任何教育,结果就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孤陋寡闻的动物。”“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这从上面的叙述中已经一目了然。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同上,第297、468、42页)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从世界交往角度考察了共产主义,认为它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同上,第39—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