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侵权
按照我国 《专利法》 的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行为,就是专利侵权行为。专利侵权行为可分为三类:
❶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的目的制造、使用、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
❷假冒他人专利,即违背专利权人的意愿,以欺骗他人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而冒充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
❸专利机关所作出的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决定,如错误地对专利实施强制许可或作出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等。由于上述违法行为妨碍了国家以法律形式赋予专利权人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独占权,因而构成了专利侵权。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
❶专利权人制造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制造的专利产品售出后,使用或者销售该产品的;
❷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
❸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
❹临时通过中国领土、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上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为运输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装置和设备中使用有关专利的;
❺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使用有关专利的。
我国 《专利法》 明确了对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 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上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对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侵权行为,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其中专利管理机关是指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专利管理机关。专利管理机关处理的时候,有权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专利管理机关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诉讼时效为2年,自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专利纠纷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对于专利机关的侵权行为,专利权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保护,主要是针对以下几种情况:
❶发明专利的申请人、发明专利权人或撤销发明专利权请求人对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复审决定不服的;
❷对专利复审委会员宣告发明专利权无效或者维持发明专利权的决定不服的;
❸专利权人对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决定或实施的费用裁决不服的;
❹对专利管理机关有关冒充专利行为的处罚不服的。《专利法》 还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对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规定擅自自外国申请专利,泄露国家重要机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专利局工作人员以及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专利侵权
在专利权有效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或同意,制造、使用、销售该专利产品或使用专利方法的行为。专利侵权的构成必须以专利权的合法存在为前提。因为专利权有一定的期限和严格的地域性,只有对尚在保护期内的专利权和在专利权的有效地域范围内未经许可、同意而制造或销售专利产品等才构成侵权。广义地讲,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和专利行政管理机关的不当作为或不作为妨碍了专利权的行使,也属于专利侵权。常见的专利侵权行为有两种:一是未经许可而制造、使用或销售专利产品的行为;二是未经许可而使用专利方法的行为。构成专利侵权应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必须有侵害行为,直接影响了专利权人的专利权的行使;第二,侵害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有些行为妨碍专利权的行使,但并不构成专利侵权,如行使先用权,根据强制许可证进行的生产、销售等均不构成侵权;第三,侵害行为人必须有过错,表现在故意和过失两方面,明知某方法是获得专利权的方法仍擅自使用为故意;第四,侵害行为给专利权人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各国对专利侵权规定了从民事赔偿到罚款、监禁等不同种类的承担侵权责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