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不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不惑

不惑bu huo

《论语·为政》:“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指四十岁。晋·陶渊明《饮酒》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 薄言   不极 ☛

不惑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认为他到了四十岁学识广博,精力旺盛,很有些坚强的意志和自信,丢掉了青年人的浮躁,还没有染上老年人的暮气,正是不惑而又美妙的人生时期。

后来人们便以“不惑”作为人到了四十岁的别称。

不惑

不惑bùhuò

┃┃ 年四十的代称。语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晋·陶渊明《饮酒》诗:“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 与鬼为邻   毛龟 ☛

不惑

代称四十岁。三国魏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晋陶潜《饮酒》诗: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 志学

不惑bùhuò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认为他到了四十岁学识广博,精力旺盛,很有些坚强的意志和自信,丢掉了青年人的浮躁,还没有染上老年人的暮气,正是不惑而又美妙的人生时期。
后来人们便以“不惑”作为人到了四十岁的别称。

不惑

四十岁称为不惑。《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太平御览》六一四引三国魏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如以学艺,何晚之有!”晋陶潜《陶渊明集》三《饮酒二十首》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七《望江楼上作》:“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木工蔡荣》:“自幼信神祇,每食必分置于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于不惑,未尝暂忘也。”

不惑bú huò

不迷惑: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一·4)(石头)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一·5)

不惑bùhuò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指年至四十,能识别是非,不迷惑。后用“不惑”来指人四十岁。
他不仅遇事不惑,而且处变不惊。

不惑

不惑

四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 立年   强仕 ☛

四十岁【同义】总目录
不惑强仕四十岁
不惑

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因称四十岁为“不惑”。袁中道《答云浦》:“人不可以无惑,仲尼四十~,岂即从心不逾之境界哉!”

☚ 过立   知命 ☛
明辨

明辨

察察
把是非分辨清楚:眼亮 明辨是非
 自身保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清明在躬
 广泛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兼听则明
明辨是非好坏:分明黑白 分明白黑
洞察事物,明辨是非:心明眼亮 心开目明 眼明心亮
 用神妙手段使人心明眼亮:金鎞刮膜 金篦刮膜 金篦刮目 金篦刮眼 金篦去翳
清廉明辨:廉辨
明辨事理有才智:辨智
明辨不疑:不惑
(明确地分辨:明辨)

☚ 辨明   辨不清 ☛

三十岁以上年龄

三十岁以上年龄

三十岁:立(立年;而立;始立;既立;而立之数;而立年华;而立之年;当立之年) 三十
男三十岁:始室 壮室
近三十岁:向壮
刚满三十岁:年方舞勺
三十岁左右:潘年
超过三十岁:逾立
四十岁:强(强仕) 不惑(不惑之年;不惑之数)
男四十岁:强仕之年
年过四十:年逾不惑
五十岁:大衍(大衍之年) 知命(知命之年;知命之数) 知非(知非之年)艾服之年 圣人之年
男子五十岁:杖家之年
已到五十岁:年已及艾
男子满五十岁:及艾
年过五十:百年强半
五十一岁:开六

☚ 十五以上的年龄   六十岁以上年龄 ☛

不惑bù huò

四十岁的代称。《勉斋医话》:“余治一妇,素禀虚弱,年届不惑,生产一儿,恶露稀少。”

不惑

❶不疑惑;不迷惑。

❷《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以不惑为四十岁的代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