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均原话为春秋末孔丘说的。语出《论语·季氏第十六》:鲁国大夫孙氏准备攻打鲁国的附属国颛臾。孔丘的学生冉求、子路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孔丘就讲了一通反对的话,其中说道:“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其意为:我听说过,对于诸侯和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怕破坏了奴隶制等级名分而造成分配不均匀;也不必担心贫困,只怕社会不安宁。后人就常将“不患寡而患不均”引申为均贫富,主张贫富不要太悬殊,以缓和阶级矛盾。这是一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要医治战争创伤,以及抗美援朝运动等一些历史原因,工人的收入比农民多一些,工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当时梁漱溟等提出通过降低工人的工资以均衡工人与农民之间收入上的差异,并自认为这是“代表农民”向人民政府提出要求。这种思想有悖于我国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的方针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因此,毛泽东和中央严肃批评了这种思想。毛泽东在1953年9月16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批评这种思想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指出如果“不是依靠农民自己劳动生产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是把工人的工资同农民的收入平均一下,拿一部分给农民,那不是要毁灭中国的工业吗?”当然这样说,话是重了一点,但意思应该说是正确的。 ☚ 均贫富 愚公移山 ☛ 不患寡而患不均bùhuànguǎérhuànbùjūn〔并列〕 不怕财富少,只怕分配不均匀。《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 △ 多用于小农经济方面。 不患寡而患不均bù huàn guǎ ér huàn bù jūn患:忧虑。寡:少,贫穷。均:平均。即不忧虑贫穷而忧虑不平均。《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