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不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不孝;不肖

◉ 不孝bùxiào 
不孝顺。〈例〉~之子/ 对父母~的人也会落得子女对自己~。〈近〉忤逆。〈反〉孝顺。
旧时父母丧事中儿子的自称。〈例〉~男前来祭拜。
◉ 不肖bùxiào 肖:像;相似。 不像其先辈,没有出息;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孙)。〈例〉~之子/ ~子孙/ 这些人中确有一些~之徒,见利忘义/ 制台气吁吁的(地)问道:“……你说有什么电报,一定是那班~地方官又闹了点什么乱子。可不是?” 肖,这里不读xiāo。

不孝bú xiào

儿子对父母的自称:次日,贾政辞了宗祠,过来拜别贾母,禀称,“~远离,惟愿老太太顺时颐养。”(九七·1257)

不孝、忤逆;孝顺

○不孝bù xiào

(动)不孝顺: 对父母~|~之子|~有三,无后为大。

○忤逆wǔ nì

(动)不孝顺(父母):~不孝|不能容忍的~行为。

●孝顺xiào shùn

(动)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双亲|儿子不~,使老人晚景凄凉|他有个十分~的儿子。

不孝←→孝顺bù xiào ← → xiào shùn

不孝:不能尽子女事父母之责。
孝顺:尽心奉养父母。
【例】 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孟子·离娄下》) 孝顺以内之,敦笃以固之。(西汉·贾谊:《新书·傅职》)

品行不好

品行不好

不孝 不肖(~子孙) 无德
品行不端:薄行 无行(轻薄~) 不学好
 举止轻浮,品行不端:流里流气
 有文才但品行不端:有文无行
 欺哄蒙骗,品行不端:诡谲无行
品行污浊:行秽
 志行卑污:滥行 滥污
轻挑浮薄,品行不好:轻薄无行
轻薄、放荡,品行不好:无行
品行极为恶劣:豺虎不食
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狗彘不食
品行极为卑劣:猪狗不如 狗彘不如 狗彘不若
人格低下,品行极坏:禽兽不如

☚ 品行高洁   品格 ☛

不孝

不孝


不孝顺:忤逆 生忿
对父母不孝:违逆 迕逆
 对父母不顺从,不孝顺:忤逆不孝
忤逆父母:逆亲
猜忌忤逆:猜忤
背叛忤逆:违逆 背逆
违乱忤逆:愎勃
凶狠忤逆:佷悖
 凶暴忤逆:暴逆 桀逆
 凶悍忤逆:悍逆
不侍奉父母:违亲
(不守封建孝道:不孝)

另见:违背 违逆 不顺从 虐待 不尊重 父母 ︱孝敬

☚ 不忠   不敬 ☛

不孝

罪名,对直系尊亲属有忤逆言行。《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甲亲子同里士伍丙不孝,谒杀,敢告。”《汉书·衡山王传》:“太子爽坐告王父不孝,弃市。”秦汉之后历代封建王朝均将不孝列为常赦不原的大罪。唐律不孝在“十恶”之七,其行为包括:控告或咒骂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或不肯供养;居父母丧,身自嫁娶,或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或诈称祖父母、父母死者。宋、明、清律关于不孝的规定与唐律基本相同。犯者均处以重刑。

不孝

中国古代十恶罪之七。指对直系尊亲属有忤逆行为。早在奴隶制的夏朝,就把“不孝”视为大罪 (见章太炎 《孝经本夏法说》)。商、周也把不孝列为大罪。汉代以来,由于把儒家的伦理纲常作为法律的直接内容,历代都把不孝定为重罪。唐律包括: (1) 控告或咒骂祖父母、父母 (明清律还包括妻控告或咒骂夫之祖父母、父母在内);(2)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 (与祖父母、父母另居) 或不肯供养;(3)父母死后服丧礼期间出嫁或娶妇,或歌舞欢乐,脱去丧服而改着吉服 (指无丧服人穿的衣服); (4)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或诈称祖父母、父母死者。唐明清律对不孝处刑基本相同。汉律有殴詈祖父母、父母律,殴打祖父母、父母,枭首,唐律处斩。唐律咒骂祖父母、父母者绞。明清律亦同。

不孝

不孝

中国封建时代十大重罪(十恶)之一。指对直系尊亲属有忤逆行为,如控告或咒骂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世时分居,不予供养,居父母丧之时,嫁娶作乐,不着丧服;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亡等等。秦律即对不孝处以酷刑,以后历代量刑均重。《孝经》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 不睦   三不孝 ☛
不孝

不孝

刑名。十恶之一。历代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十恶不赦。《礼记·王制》: “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 “宗庙不顺,如紊昭穆之次,失祭祀之时,皆不孝也。” 《元史·刑法志》: “不孝: 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 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 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 《唐明律合编》: “不孝,示掌律重论,常首严十恶,但不孝条内,居丧嫁娶从吉,亦有不得己者。笺释集解云: 法重情轻,似应酌拟。唐律注: 无 ‘夫之祖父母、父母,句。”《疏议》曰: “本条只云告祖父母、父母。此注兼云告言者,文虽不同,其意一也,诅犹咒也,詈犹骂也。依本条诅欲令死,及疾苦者,皆以谋杀论。自当恶逆,惟诅求爱媚,始入此条。” 名例云: “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然咒诅是轻,尚入不孝,明知厌魅是重,理入此条。愚按: 造畜蛊毒律,祗载有 ‘厌魅符书咒诅以杀人者,各以谋杀论,欲令人疾苦者,减二等,其子孙于祖父母、父母各不减等。’ 语而无 ‘直求受媚,而厌咒流2000里’ 之文。此处云: ‘咒祖父母、父母’未知本于何条,若谓即指 ‘欲以杀人,欲令疾苦’ 而言,则应入恶逆矣,岂仅不孝云乎哉。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唐律满徒,是以入于十恶,明律改为满杖,殊嫌未协,奉养有缺,居丧嫁娶,及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并同。匿不举哀,明律只徒1年; 释服从吉,忘哀作乐仅杖80,亦嫌未协。唐律诈称祖父母、父母死,以求假及有所避者,徒3年。明律只云无丧诈称有丧,不孝,流。”

☚ 部内有犯恶逆邻佑社长知而不首有司承告而不问   不从 ☛
不孝

不孝

在中国社会中,不孝敬尊亲属(尤其是父母)被看成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要受到舆论的谴责、礼法的惩罚甚至国法的惩治。对不孝行为的界定,孟子认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同“纵”)耳目之欲,以为(导致)父母戮(羞辱),四不孝也;好勇斗狠(暴戾),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还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看来,在孟子看来,没有子孙以承继香火,是最大的不孝了。综合起来看,在古人看来,不孝有三方面的意义:
❶对父母不敬;
❷不赡养父母;
❸对父母不服从。西周时期,人们就把不尽心侍奉父母以及对兄弟不友爱的“不孝不友”行为看成是“元恶大”,要对其施以刑罚而不予赦免。隋唐以后,不孝被为十恶之七。唐律规定,不孝罪包括:(1)控告或辱骂祖父母和父母。(2)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或不肯供养。(3)父母死后,在服丧期间出嫁或迎娶,或者歌舞作乐,或者改穿吉服。(4)听说祖父母、父母去世,而不表示哀痛,或者诈称祖父母、父母去世。不孝在传统中国社会是一种最不可饶恕的罪恶,国法人情都对之毫不留情。父母可以叫子女去死,而子女若对父母不孝,则要加以严峻处罚。“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五刑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作子女的在传统社会中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恐冒不孝之名。家庭中的一切冲突,一言及孝,都可消弭于无形。

☚ 尽孝的现代意义   对不孝的惩罚 ☛
不孝

不孝

不孝顺的人。常作自谦之词。《尺牍新钞·周圻与济叔书》:“此中见大作者,俱有南阳刘之骥之思。不孝惧唐突,不敢作包揽里长,若不拒,便褰裳濡足,桃源洞恐成河西务矣。”

☚ 不肖   不佞 ☛

不孝

❶不孝顺父母。古时以不孝为大逆不道之罪。

❷子于父母死后于丧帖上自称不孝。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