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不劳动者不得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不劳动者不得食不付出劳动就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意即劳动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不劳动者不得食bù láodòng zhě bù dé shí指不付出劳动,就不应该得到报酬。 不劳动者不得食社会主义社会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一项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劳动,凭劳动获得个人消费资料;对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劳动的人则不给予从社会领取消费品的权利。在阶级社会里,少数剥削者凭借自己掌握的生产资料剥削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成果,通行的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原则。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通过把一切劳动资料转交给生产者的办法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迫使每一个体力适合于工作的人,为保证自己的生存而工作。这一原则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一致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为社会劳动,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同时,每个劳动者都按照共同的尺度——劳动,从社会领取个人消费资料。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实行这一原则,是改造老的资产阶级分子和其他剥削阶级分子的强制性措施。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剥削者,只有把自己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新人。实行这一原则,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有重大的意义。 不劳动者不得食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一项原则。指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有益于社会的劳动,然后才能获得个人消费品; 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劳动的人没有参加分配个人消费品的权利。 不劳动者不得食 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消费资料按劳分配原则衍生出来的一条原则。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财富尚未达到充分涌流的程度,劳动尚未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消费资料的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尽管这一原则按照原则体现的仍然是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资产阶级权利,但在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不可避免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同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一原则,有利于克服资产阶级不劳而获的腐朽思想,有利于把资产阶级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当然,这条原则是针对具备劳动能力的人而言的。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社会主义社会则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给予必需的生活消费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劳动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朱德1957年12月17日在《勤俭持家》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实行的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不是什么“吃大锅饭”。我们应该在全国人民中造成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 ☚ 生产力标准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 不劳动者不得食 不劳动者不得食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有能力而不参加劳动的人不给予从社会领取个人消费品的权利,是按劳分配原则的本质特征之一。列宁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基础,社会主义力量的取之不尽的源泉,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不可摧毁的保障”。(《列宁选集》第3卷第560—561页)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各尽所能地参加社会劳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以劳动作为领取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反对不劳而获或人对人的剥削。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可以把剥削阶级分子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可以防止新的剥削分子的产生。 ☚ 劳动报酬 按劳分红 ☛ 不劳动者不得食bù láo dòng zhě bù dé shíhe who does not work shall not eat; no mill,no meal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