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下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下武

下武

《诗经·大雅》篇名。《毛诗序》云:“《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三家《诗》无异义。这是赞美周武王、成王能继承先王功德,并告诫嗣位新君要紧跟祖先足迹的诗。据诗意,当作于康王即位、诸侯来贺时。篇名“下武”,汉儒释为后人能继先祖;宋儒有释为不尚武,即偃武。以汉儒说为胜。全诗六章,每章四句。颂美与告诫并存。诗中运用前章尾句与后章首句相同的连珠格,以及前章第三句与后章第三句相同的连环格,前后相承,上递下接,从形式上再现了周代统治者从三后(太王、王季、文王)至武王,从武王至成王,从成王至康王的不断继承关系。

☚ 灵台   文王有声 ☛

下武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11)


 【注释】 ①下:后面。武:继承。哲王:明智的君王。②三后:指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在天:朱熹《诗集传》:“在天,既没而其精神上与天合也。”王:指武王。配:配天。谓秉承天命。京:指周的都城镐京。③世德:代代相传的美德。作:为。求:通“逑”,匹配。④永:永远。言:语助词。成王之孚:《诗集传》:“能成王者之信于天下也。”孚,信。⑤式:法式,榜样。⑥孝思:孝顺先人的思想。则:法则。⑦媚:爱。一人:谓武王。应:当,承担。侯:语气词,同“维”。顺德:犹善德。⑧昭:光明。服:事业。⑨兹:通“哉”。来许:后世。绳:继。武:迹。⑩於:叹美声。斯:语助词。祜:福。(11)不遐:“遐不”的倒文。遐,何。
 
 【译文】 承继祖先看周邦,江山代有贤哲王。三世先君佑下土,武王受命登庙堂。武王受命登庙堂,匹配祖德显荣光。天意始终牢记取,王者诚信传四方。王者诚信传四方,以身作则御家邦。时时尽孝遵祖训,祖训告诫法先王。四方拥戴周天子,保有善德美名扬。时时尽孝遵祖训,社稷未来多辉煌。社稷未来多辉煌,追随祖先好榜样。啊!大周基业万年固,天赐洪福国祚长。天赐洪福国祚长,四方齐贺上明堂。啊!大周基业万年固,岂无藩国作屏障!
 
 【集评】 《毛诗序》:“《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六)
 汉·郑玄:“继文者,继文王之王业而成之。昭,明也。”(《毛诗传笺》,见《毛诗正义》卷十六)
 清·姚际恒:“《小序》谓‘继文’,是;盖咏武王也。”(《诗经通论》卷十三)
 清·方玉润:“《小序》谓‘继文也’,意是而词未达。盖有意与下章继伐’相对故也。武王伐殷而有天下,谥曰武,乐亦曰《武》。人几疑其以武功显,而文德或有愧乎三后。殊知其所称善继、善述者,乃在文德而不在武功,故诗人特表而咏之,亦可谓深知武王者。”(《诗经原始》卷十三)
 今·陈子展:“前后四章皆章末章首两句相承,为蝉联格。中两章独用第三句相承,格又稍变。”(《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方玉润《诗经原始》对此诗创作主旨的揭示,使人颇受启发。考察中国传统的治道,可知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德化人”的王道而非“以力服人”的霸道。在历来的史家和文人眼中,国君若不行德治,即使武功盖世,也不在赞颂之列。此诗歌颂周武王,不在其一举伐殷而有天下的显赫武功上落墨,而是言其能继承祖业,以德化人,正是这个道理。它说明在当时人看来,德治已经远远高出于武功。尽管把统治方法明确地区分为王道和霸道两种,并极力推崇前者而贬抑后者的是孟子,但这一思想,在此诗作者的时代,已经是实际的存在了。由此联想到西方的某些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它们往往具有浓厚的英雄崇拜色彩,潜意识中更倾向于“以力服人”的霸道,像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等东征西讨所建立的赫赫武功,无不成为它们热烈颂扬的对象。中西文化之不同,于此两相对照中,亦可使人见其一斑。

诗经《下武》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下武》


颂赞周家代有贤王,着重写武王能继承祖父事业,又有成王为子,代代相承。
下武维周,(一) 周家一代继一代,
世有哲王。世世代代有贤王。
三后在天,(二) 大王、王季、文王在天上,
王配于京。(三) 武王配合他们大发扬。

王配于京,武王配合他们大发扬,
世德作求。(四) 追求前代的德行。
永言配命,(五) 长久地配合天命,
成王之孚。(六) 成王他呀多可信。

成王之孚,成王他呀多可信,
下土之式。(七) 做个榜样给百姓。
永言孝思,(八) 长久地呀想行孝,
孝思维则。想行孝啊走正道。

媚兹一人,(九) 多可爱呀这一人,
应侯顺德。把先人功业来完成。
永言孝思,长久地呀想行孝,
昭哉嗣服。(十) 光辉啊,把先人事业肩上挑。

昭兹来许,(十一) 光辉啊,那些后进人,
绳其祖武。(十二) 把先人事业来继承。
于万斯年,万年都能这样啊,
受天之祜。接受老天赐的福。

受天之祜,接受那老天赐的福,
四方来贺。四方一起来朝贺。
于万斯年,万年都能这样啊,
不遐有佐。(十三) 有助手呀不孤独。


注 释
(一)毛亨:“武,继也。”
郑玄:“下,犹后也。哲,知也。后人能继先祖者,维有周家最大,世世益有明知之王。”
(二)毛亨:“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
朱熹:“在天,既没而其精神上与天合也。”
(三)毛亨:“王,武王也。”
陈奂:“京,大也。”
范处义:“是言武王上配三后。”
(四)严粲:“苏氏曰:作,起也。……以其于先世之德,能起而求之,善继述也。”
(五)陈奂:“永,长。”
黄焯:“惟诗中言字本多为语助。”
(六)魏源:“盖全诗所颂,主于世德作求。《中庸》曰:无忧者,其维文王乎?父作之,子述之。此诗颂武王亦然,以王后为祖父,以成王为子。圣圣相承,为夏殷未有之盛,故篇首即以继美祖武名篇。成王者,生前徽号,而没因以为谥。”
陈奂:“《文王》《传》云:‘孚,信也’。”
(七)毛亨:“式,法也。”
郑玄:“王道尚信,则天下以为法,勤行之。”
(八)戴震:“按孝思,所思皆本于孝也。长此孝思,遂能所思无非至则。则者,准则之谓,不越畔,斯适当乎则矣。”
(九)郑玄:“媚,爱。兹,此也。可爱乎武王,能当此顺德,谓能成其祖考之功也。”
毛亨:“应,当。侯,维也。”
陈奂:“侯训维。侯为句中语助,无意义。”
(十)郑玄:“服,事也。”
严粲:“昭昭然能嗣其先世之事也。”
(十一)王先谦:“三家兹作哉。”
马瑞辰:“按兹、哉,古同声通用。昭兹,犹言昭哉。《广雅》许、御,并训进。又曰:服、进,行也。是知昭兹来许,犹上章昭哉嗣服也。……来,犹后也。后,犹嗣也。来许,犹云后进。”
(十二)马瑞辰:“按绳之言承也。绳、承,声近。古通用。”
陈奂:“武,迹。……《沔水》《传》:‘蹟,道也。’《说文》迹、蹟同字。祖迹,祖道也。……此亦则其先人之意。”
(十三)马瑞辰:“按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诗言遐不者,遐、胡一声之转,犹云胡不也。《传》、《笺》并训为远,失之。”
朱熹:“遐、何通。佐,助也。盖曰岂不有助乎云尔。”

注 音
孚fu扶 祜hu 户

《诗经》-《下武》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下武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于万斯年,不遐有佐。

 《下武》大约作于康王时期,也就是被史学家所艳称的“成康之治”的时期。周初统治者,吸取商王朝灭亡的教训,懂得要想治民应“先知稼穑之艰难”,爱护民力,“怀保小民,惠 (加惠于) 鲜 (穷人) 鳏寡”(《尚书·无逸篇》) 加之,周王朝在对外关系上实行“柔远能迩,安劝大小庶邦”(《尚书·顾命篇》) 的政策,战争很少见,所以当时确实出现了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盛世,一时间“颂声大作”。《下武》就是其中的篇。“下武”即“继承”之意。陈子展《诗经直解》云:“《下武》,康王即位,诸侯来贺,歌颂先世太王、王季、文武、成王之德,并及康王善继善述之孝而作,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这种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全诗共分六章,每章四句。第一章追颂周代先世明君太王、王季、文王 (后: 君主)。第二章由颂武王转向颂及成王,称颂他“合天命,比先德”。第三章继续歌颂成王“为天下法式,能效法先人”。四、五两章承上章,极力歌颂康王顺祖德、受天祜,“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祜”,祝愿周王朝长存万年,永远兴旺发达。最后,颂美康王的四方来贺,佐得其人作结。全诗从歌颂周王朝先祖开始,直至颂康王顺祖德、受天祜,贺其登基作结,看似平铺直叙,略无奇处,却秩序井然; 含千变万化于其中,在短短的二十四字中,作者不促不迫,从容道来,深明详略虚实之理,写三后及武王是“虚”,为后文铺垫,故略写。重点放在后面的成王、康王上。当然,由于内容的限制 (歌功颂德) 本诗较之风诗及小雅中的许多篇章,显得呆板而少生气,但却有另一番神采在: 典雅,周正。艺术上也相当有特色,全诗结构很整齐,前后四章皆用了章末章首两句相承的“蝉联格”,中间两章独用第三句相承,整齐中有变化。诗中用韵也颇有变化,首尾四章,一章一韵,中间两章同一韵。总之,《下武》是诗经中较具特色的一首诗,虽然它是典型的颂诗。

《诗经》之《下武》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下武

 [原文]
 下武维周,
 世有哲王。
 三后在天,
 王配于京。
 (王、京,阳部。)
 王配于京,
 世德作求,
 永言配命,
 成王之孚。
 (求、孚,幽部。)
 成王之孚,
 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
 孝思维则。(鲁维作惟。)
 (式、则,之部。)
 媚兹一人,
 应侯顺德。(鲁顺作慎。)
 永言孝思,
 昭哉嗣服。
 (德、服,之部。)
 昭兹来许,(三家兹作哉,许
 绳其祖武。作御。三家绳作
 于万斯年,慎。)
 受天之祜。
 (许、武、祜,鱼部。)
 受天之祜,
 四方来贺。
 于万斯年,
 不遐有佐?
 (贺、佐,歌部。)
 [译文]
 能继承先祖的是周国,代代都有明哲国王。三代先王的神灵在天,武王在镐京秉承天命。
 武王在镐京秉承天命,配合三王为祖增光,永远顺应天命,后继的成王诚信为世人敬仰。
 后继的成王诚信为世人敬仰,为天下树立好榜样。永远奉行孝道,效法先人建周邦。
 人们爱戴周成王,那是因为他继承祖德。永远地奉行孝道,昭告后代永不忘记。
 昭告后世永不忘记,完成先祖的大业。千秋万代,享受天赐的幸福。
 享受天赐的幸福,四方诸侯都来朝贺。千秋万代,怎能无人来辅佐?
 [评介]
 《下武》诗凡六章,章四句。是一首叙述有周王业兴旺缘由以诫后嗣的诗。
 对于这首诗的主题,齐鲁韩毛四家皆以为是咏歌“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诗三家义集疏》),朱熹及其以降学者多从此说。今人高亨不囿旧见而主歌成王、应侯之说。题解云:“这首诗先歌颂成王的德,然后歌颂应侯的德,并为应侯祝福。” ( 《诗经今注》)
 笔者从诗篇“哲王”、“三后”、“王”、“成王”这些人物的排列顺序寻绎诗意,感到这个顺序的铺排,似乎蕴涵着一种道理,表达了继承祖先美德与推进王业兴旺的因果关系。前四章是因,因中有果; 后二章是果,果中扬因。“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于万斯年,受天之祜。”意思是说,如果代代都能弘扬先王的美德,沿着先王的足迹前进,就一定能够永保江山,恒受老天的福泽和佐助。为了充分揭示这个道理,诗篇采取了前详后略,如数家珍的布局和鱼贯蝉联,层层转出的铺叙手法。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 三后在天,王配于京”。周人以德立国,所以世世代代有圣王。大王、王季、文王虽然已经不在人间,但他们所造就的精神文明,却在哺育着子孙后代,所以文王的后嗣成长为够得上继续前绪的武王。下武,以武为下,即以德立国之意。配,匹,对。京,京城。配居京城,即配对天命之意。“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武王继轨前圣,以三后之德为准绳,因而由嗣承王业进而取得天下,为成王造就了赫赫声望。世,世代,这里指三后几代。求,法,法则,准绳。成王,名诵,武王的儿子。朱熹等家以为是词组,释作“成就王者”,高亨据前人之又说认为是名词,指姬诵,今从此说。孚,大信,为众人所信服,即显赫声望之意。“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成王虽为守业之君而非创业之主,但先王为他所造就的守业声望,也为众人所信服,他的为人也成为天下臣民的榜样,原因就在于他坚持弘扬祖宗遗教,处处以先王为榜样。下土,对上天而言,指天下臣民。式,法式,榜样。永,恒,常,犹言坚持。孝思,孝顺之思。善事父母谓之孝,父母死后,子女不辱父母之德亦谓之孝。维则,是则,以先王之美德为行动准则。
 从上述简介我们看到,三章之设,旨在弘扬有周奠基开国君主美德,申明武王能有天下,成王能守天下缘由,借以告诫后嗣毋忘祖德,使王业生生不已。惟其如此,所以在具体写法上,先以“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二句领起,以 “三后在天,王配于京”二句宕开。接着写武王配对天命,由继承王业而至于据有天下,成就“成王之孚”以及成王为“下土之式”的因由。最后用 “媚兹一人”之章总括一笔,并以 “昭兹来许”一句承前启后,转出五、六两章“于万斯年,受天之祜”,“于万斯年,不遐有佐”的推理与期望。从而回环复沓,跌宕有致地完成了弘扬先王美德,强调继承和光大祖先优良传统,永葆江山青春的主题。
 本篇在写法上,有总领,有开拓,有转折,有推论,鱼贯蝉联,把思想感情表达得跌宕多姿,浑厚典雅,不但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在强调继承和弘扬先哲优良传统这个主题上也有可资鉴镜价值。
下武

下武

[原文]
下武维周,
世有哲王。
三后在天,
王配于京。
(王、京,阳部。)
王配于京,
世德作求,
永言配命,
成王之孚。
(求、孚,幽部。)
成王之孚,
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
孝思维则。(鲁维作惟。)
(式、则,之部。)
媚兹一人,
应侯顺德。(鲁顺作慎。)
永言孝思,
昭哉嗣服。
(德、服,之部。)
昭兹来许,(三家兹作哉,许
绳其祖武。作御。三家绳作
于万斯年,慎。)
受天之祜。
(许、武、祜,鱼部。)
受天之祜,
四方来贺。
于万斯年,
不遐有佐?
(贺、佐,歌部。)
[译文]
能继承先祖的是周国,代代都有明哲国王。三代先王的神灵在天,武王在镐京秉承天命。
武王在镐京秉承天命,配合三王为祖增光,永远顺应天命,后继的成王诚信为世人敬仰。
后继的成王诚信为世人敬仰,为天下树立好榜样。永远奉行孝道,效法先人建周邦。
人们爱戴周成王,那是因为他继承祖德。永远地奉行孝道,昭告后代永不忘记。
昭告后世永不忘记,完成先祖的大业。千秋万代,享受天赐的幸福。
享受天赐的幸福,四方诸侯都来朝贺。千秋万代,怎能无人来辅佐?
[评介]
《下武》诗凡六章,章四句。是一首叙述有周王业兴旺缘由以诫后嗣的诗。
对于这首诗的主题,齐鲁韩毛四家皆以为是咏歌“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诗三家义集疏》),朱熹及其以降学者多从此说。今人高亨不囿旧见而主歌成王、应侯之说。题解云:“这首诗先歌颂成王的德,然后歌颂应侯的德,并为应侯祝福。” ( 《诗经今注》)
笔者从诗篇“哲王”、“三后”、“王”、“成王”这些人物的排列顺序寻绎诗意,感到这个顺序的铺排,似乎蕴涵着一种道理,表达了继承祖先美德与推进王业兴旺的因果关系。前四章是因,因中有果; 后二章是果,果中扬因。“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于万斯年,受天之祜。”意思是说,如果代代都能弘扬先王的美德,沿着先王的足迹前进,就一定能够永保江山,恒受老天的福泽和佐助。为了充分揭示这个道理,诗篇采取了前详后略,如数家珍的布局和鱼贯蝉联,层层转出的铺叙手法。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 三后在天,王配于京”。周人以德立国,所以世世代代有圣王。大王、王季、文王虽然已经不在人间,但他们所造就的精神文明,却在哺育着子孙后代,所以文王的后嗣成长为够得上继续前绪的武王。下武,以武为下,即以德立国之意。配,匹,对。京,京城。配居京城,即配对天命之意。“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武王继轨前圣,以三后之德为准绳,因而由嗣承王业进而取得天下,为成王造就了赫赫声望。世,世代,这里指三后几代。求,法,法则,准绳。成王,名诵,武王的儿子。朱熹等家以为是词组,释作“成就王者”,高亨据前人之又说认为是名词,指姬诵,今从此说。孚,大信,为众人所信服,即显赫声望之意。“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成王虽为守业之君而非创业之主,但先王为他所造就的守业声望,也为众人所信服,他的为人也成为天下臣民的榜样,原因就在于他坚持弘扬祖宗遗教,处处以先王为榜样。下土,对上天而言,指天下臣民。式,法式,榜样。永,恒,常,犹言坚持。孝思,孝顺之思。善事父母谓之孝,父母死后,子女不辱父母之德亦谓之孝。维则,是则,以先王之美德为行动准则。
从上述简介我们看到,三章之设,旨在弘扬有周奠基开国君主美德,申明武王能有天下,成王能守天下缘由,借以告诫后嗣毋忘祖德,使王业生生不已。惟其如此,所以在具体写法上,先以“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二句领起,以 “三后在天,王配于京”二句宕开。接着写武王配对天命,由继承王业而至于据有天下,成就“成王之孚”以及成王为“下土之式”的因由。最后用 “媚兹一人”之章总括一笔,并以 “昭兹来许”一句承前启后,转出五、六两章“于万斯年,受天之祜”,“于万斯年,不遐有佐”的推理与期望。从而回环复沓,跌宕有致地完成了弘扬先王美德,强调继承和光大祖先优良传统,永葆江山青春的主题。
本篇在写法上,有总领,有开拓,有转折,有推论,鱼贯蝉联,把思想感情表达得跌宕多姿,浑厚典雅,不但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在强调继承和弘扬先哲优良传统这个主题上也有可资鉴镜价值。

☚ 灵台   文王有声 ☛
0000027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