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上海屋檐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上海屋檐下 上海屋檐下三幕话剧。夏衍编剧。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5月出版。剧本以时晴时雨的黄梅季节天气作背景,通过上海一弄堂里五户普通市民家一天的生活,描写抗战爆发前夕阶级压迫日深、民族危机日重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一群小市民在黑暗势力的摧残和压榨下的悲苦挣扎。这五家中,以二房东林志成和杨彩玉一家为主线。杨彩玉的前夫匡复因革命被捕入狱多年,她生活无着,与匡的朋友林志成同居。匡复突然回家,三人相遇,形成了一系列的冲突。最后匡复忍痛再度出走。作品还写了沦落风尘的弱女施小宝、一心盼望在上海战争中牺牲的儿子能回家的老报贩“李陵碑”、在贫病交困中的失业者黄家楣、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的小学教员赵振宇等性格各异的市民群像。剧本结构严谨,布局匀称,情节在多线发展中安排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艺术才华,是左翼剧作中最具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 原野 保卫卢沟桥 ☛ 上海屋檐下 上海屋檐下三幕话剧。夏衍著。1937年5月上海杂志公司初版。1937年11月上海现代戏剧出版社初版。现代戏剧丛书。1937年上海戏剧时代出版社初版。戏剧时代丛书。1946年2月上海国民书店初版。 ☚ 力量 过渡及其演出 ☛ 上海屋檐下 上海屋檐下三幕话剧。夏衍著。1937年5月上海杂志公司初版。1939年1月“留渝剧人协会”在重庆首演。剧本描写上海一所弄堂房子里的五户人家,在连绵阴雨的黄梅季节里有着各自的痛苦和不幸。施小宝是沦落风尘的弃妇,备受旧社会的种种凌辱和欺压;老报贩李陵碑孤苦无依、终日思念在一二八战役中牺牲的儿子、以酒浇愁沉醉在“盼娇儿”的幻觉和痛苦中;失业的洋行职员黄家楣,贫病交加,用一生心血培养他上大学的父亲从乡下出来探望,他不得不靠借债典当和表面的欢笑来安慰老人的心;年老的小学教师赵振宇,热情善良,乐天安命,可他的妻子终日在抱怨和唠叨;二房东林志成和彩玉夫妇似是小康之家,谁知道他在厂里每天是挨骂受气。今天,彩玉的前夫匡复突然归来,更激起他们心底深处的不安和痛苦。十年前,匡复因政治罪被捕,将妻子、女儿托付挚友林志成照顾。十年的时间,在困境中,他们由关怀、爱护而同居。而今匡复出狱归来,志成深感内疚,意欲出走。彩玉既爱匡复又怕志成离去,匡复深深地了解他们,他从孩子的歌声中得到启示,振作精神,重新踏上征途。作品反映的是一个艰难的时代,闷人的黄梅季节象征着旧社会的黑暗和政治上的低气压,但又隐隐约约透露出希望和未来,从这一群小人物的苦难生活中反映了整个时代和即将到来的时代的征兆。这是作者在戏剧创作中“开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摸索” (《上海屋檐下·后记》),“尝试是成功的,他给自己选了一个艰难的局面,必须同时把五个不同的人家呈给观众,看到一个生活断面,……自然而又艺术地把平凡琐碎的淤水聚成一股强烈的感情的主流。情调是单纯的、忧郁的, 《上海屋檐下》的地方色彩却把色调喧染的十分斑驳。”(刘西渭:《上海屋檐下》)“作者用淡墨画出这些人物的灵魂,细微又不落痕迹,浑成而不嫌模糊,真正的感情深沉地隐蔽在画面的背后,不闻呼号而自有一种袭人的力量,这是现实主义的力量。”(唐弢:二十年旧梦话“重逢”》这些评论指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和价值意义所在。 ☚ 这不过是春天 重逢 ☛ 上海屋檐下现代3幕话剧。夏衍著。写于1937年初春至初夏。同年11月上海戏剧时代出版社初版。内收《自序》1篇,叙述该剧写作和演出的经过。后易名《重逢》,收入桂林新知书店1940年7月初版的剧作集《小市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5月重新排版,由作者对某些文字加以删改和润色,内收《后记》1篇,补充介绍写作和演出情况。后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9月初版的《夏衍选集》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10月初版的《夏衍剧作集》(第1卷)。 作者写此剧时,正是“西安事变”后不久,抗日统一战线处于酝酿中,国民党政府被迫释放一批政治犯。许多出狱同志的故事,引起作者的创作冲动。他决心改变过去“那种‘戏作’的态度”(《自序》),运用“严谨的现实主义”,“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谈〈上海屋檐下〉的创作》)剧本通过一座弄堂房子里5户人家的一天经历,真实地反映抗战爆发前夕上海小市民的痛苦生活。在那晴雨不定、郁闷阴晦的黄梅时节,弃妇施小宝四顾无援,被流氓逼着去卖淫。独子死于“一·二八”之战的老报贩李陵碑,终日哼着“盼娇儿……”酗酒解愁。失业的洋行职员黄家楣贫病交困,一家人靠借债、典当度日。小学教师赵振宇安贫乐命,与世无争;他的妻子却愁穷哭苦,热衷打探别人的阴私。作为剧中主线的是二房东林志成一家的故事。志成和朋友匡复的妻子杨彩玉同居,在工厂里受压轧,如今匡复出狱,他深受良心的谴责。杨彩玉过去同情革命,现在却是个随顺夫权的主妇,情感在前夫后夫之间挣扎。而十年牢狱也磨损了匡复的革命志气,但葆珍等孩子的歌声,促使他重新振作起来,走上“救国家”的人生大道。远处的惊雷声,预示着沉闷的黄梅天即将过去。李健吾称该剧“是夏衍的杰作之一”,“最能说明夏衍剧作的特征”(《论〈上海屋檐下〉》)。它属于“悲喜剧,或者严肃剧”,作者“让观众在沉痛之后欢笑,在欢笑之后思维。这里没有夸张,他把平凡化为真实,再把琐碎化为陪衬,然后画龙点睛,他把活人放了进去。”(《上海屋檐下》)谈及剧作的艺术风格,吴祖光把它比作“一副绝佳的素描;铁画银勾,每一笔都是这样准确,那样力透纸背,不可更易。”(《看〈上海屋檐下〉》)该剧1939年后曾在各地普遍上演。 上海屋檐下 139 上海屋檐下三幕悲喜剧,又名《重逢》,夏衍作。剧写黄梅季节上海一幢普通弄堂房子里五户人家灰色而痛苦的生活,反映了抗战爆发前夕社会的政治气候,和上海这个畸形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全剧以二房东林志成、杨彩玉一家为主线。彩玉的前夫匡复因革命被捕入狱,她生活无着,嫁给丈夫的朋友林志成。七年后匡复突然归来,遂形成一系列戏剧冲突,最后匡复忍痛再度出走。剧作思想深刻,表现手法新颖,对五家人的生活处境和精神面貌,都有独到的反映。施小宝的沦落风尘而又无力反抗,老报贩“李陵碑”望子归来而借酒浇愁,黄家楣的贫病交加及赵振宇的安贫乐命、与世无争,都给人极深刻的印象。戏剧在众人合唱《勇敢的小娃娃》歌声中落下帷幕,使人在黑暗王国中见到一线光明。该剧是作者戏剧创作的新的突破,是其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代表作。 ☚ 五奎桥 雷雨 ☛ 上海屋檐下 《上海屋檐下》作者夏衍。创作于1937年。
该剧在文学结构上,没有着力于故事的传奇性和格外的戏剧性。而是将笔触伸向平凡的小人物和他们几乎没有色彩的生活,着重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畸形关系的实质,让5组人物按照自己的线索发展,相互以生活的方式碰撞、交织,同时又同环境紧密相联系。 这部剧作创作后,于1939年在重庆首演,以后多次被搬上舞台,又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这部作品标志着作者写作风格的确立,也是中国话剧杰作之一。 ☚ 茶馆 法西斯细菌 ☛ 上海屋檐下 《上海屋檐下》又名《重逢》,是夏衍的著名三幕悲喜剧,同时也是夏衍的代表作品之一。《上海屋檐下》最早的版本是于1935年5月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的,其后又于1937年、1940年、1946年、1957年等多次再版。《上海屋檐下》以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一个梅雨季节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了一条普通弄堂里5户人家的灰色而痛苦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抗战前夕上海社会的政治气候,以及在这种政治气候和自然气候中痛苦生活的一群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这5家中有安贫乐命与世无争的小学教员赵振宇,有贫病交加的失业职员黄家楣,有借酒浇愁的老报贩“李陵碑”,有沦落风尘无力反抗的施小宝,还有二房东林志成、杨彩玉一家。全剧的主要情节便围绕着二房东林志成、杨彩玉及其房客展开。杨彩玉的前夫匡复因参加革命而被捕入狱多年,彩玉因生活无着而嫁给前夫的男友林志成为妻。七年以后,匡复突然回家,因而这三人便构成了一系列的戏剧冲突,最后以匡复忍痛出走而告终。全剧通过这五家人的痛苦生活和不幸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上海屋檐下》是夏衍戏剧具有突破性的作品,是他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代表作品,此剧的发表给当时30年代沉闷的上海戏剧界,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此剧发表后,立刻轰动了上海戏剧界,直到解放以后,还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节目不断上演,其艺术魅力不减。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 (3)戏剧 白毛女 ☛ 上海屋檐下话剧。夏衍作。写于1937年。通过对一个弄堂5户人家生活困境的描绘,真实展现了抗战爆发前夕上海阴沉压抑的社会气氛和下层市民的痛苦生活。作品从小人物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具有很强的概括力。为作者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剧作之一。 上海屋檐下 《上海屋檐下》三幕话剧。夏衍著。以二房东林志成、杨彩玉与革命者匡复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贫病交迫的黄家楣,被逼为娼的施小宝,孤苦老人李陵碑,安贫乐道的小学教员赵振宇等小人物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最后匡复的毅然出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光明前景。艺术上善于将梅雨气候的描写,暗示变化不定的政治气候和烘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剧情头绪繁多,但结构精巧严谨,冲突集中。细节真实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简朴、淡雅、含蓄的风格。于1937年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后,上演经久不衰,并被拍成电影。 ☚ 日出 向太阳 ☛ 《上海屋檐下》shang hai wu yan xiaUnder Shanghai Eaves→夏衍(Xia Y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