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上海大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上海大学革命大学名。1922年10月由东南高等师范学校改组而成,校址在上海。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初设社会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三系及美术科、中学部和俄文班。曾有许多知名人士和共产党人在此任教。该校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封闭。 上海大学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设立的新型革命大学。前身为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1922年10月改名为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设中文、外文、美术、社会学系和附中。其目标为改造社会,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当时与北京大学并称为共产党活动南北两大中心。1927年5月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校部坐落在上海市新闻路。新型地方综合大学。创办于1983年。下设文、工、商、国际商业、美术和政治6所学院,有18个系和两个研究所。现有教师11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130多人。在校学生7000余人,其中夜校学生2000余人。编辑出版学报及其他杂志。除工商管理学院在校部外;文学院在西江湾路,工学院在中山南二路;国际商业学院在蒲西路;美术学院在凯旋路;政治学院在三山路。 ☚ 上海技术师范学院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领导建立的培养革命干部的高等学校。1922年10月在上海创立。原址在上海青岛路(今青云路),1924年改迁江湾镇附近。培养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是该大学的办学宗旨。大学设中文系、外文系、社会系、美术科和附属中学。邓中夏、瞿秋白、陈望道、恽代英、蔡和森、沈雁冰、周建人等先后在校任教。1924年春成立中共上海大学支部。在党支部领导下,学生们深入到工人群众中,为工人创办补习学校、工人夜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封闭。 ☚ 女排精神 上海报 ☛ 上海大学19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革命干部在上海创办的高等学校。校长于右任,实际由校务长邓中夏、社会科学系主任瞿秋白主持。设有中文系、外文系、社会科学系和附属中学四部分。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多时达四百余人,他们除从事社会科学和新文艺的学习、研究外,还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实际斗争。该校为党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于1922年春创办于上海。1922年10月,将该校更名为上海大学。旧址在上海庆云路庆云里,后来迁到西摩路时应里。1924年又迁至江湾建校。其办学宗旨是培养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学校下设中文系、外文系、社科系、美术系和附属中学部。于右任任校长,邓中夏任总务长。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邓中夏、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陈望道、萧楚女、杨贤江、周建人等先后到校任教。在中共中央和上海大学党支部的领导下,师生深入工厂为工人办补习夜校,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和俱乐部,向工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927年4月,国民党军队进驻学校,5月2日,学校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 山胞 上海大道市政府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