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上枢密韩太尉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上枢密韩太尉书

【题 解】

此文是苏辙19岁刚中进士时写给当时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使韩琦的信,希望得到他的接见。“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在这篇书信中,作者着重表示了仰慕求见的热忱,并阐述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其本身的胸怀气量、素质修养、生活经历等,与文章的风格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在古代应是独到的见解。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篇求见信,意在求见,但却从作文入手,以从容雄健之笔畅谈古今名士、天下奇观,提出了著名的为文的“养气”说。文章把写好文章而“养气”和谒见太尉交错在一起,说明养气是终生之志,拜见太尉也是终生之志,表明求见太尉的热忱和养气的重要。全文构思巧妙,措辞得体,运用了衬托与排比,感情充沛,议论风生,酣畅而有奇气。

文章开头就奇兀不凡,没有仰慕之类的陈词俗套,而是首先自我介绍,提出作文与养气的密切关系。对于如何养气,作者列举两例加以具体说明:一是孟子善于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培养“浩然之气”,太史公善于通过游历山川养气,一内一外,养气途径不同,但是都使他们的文章达到了文气充沛的效果。作者在第二段接着述说自己实践文学主张的经过,通过前后两种不同学习经历的对比,说明了只有开阔眼界、见多识广才能激发志向。至本段末作者由名山大川、秦汉古都一步一步到引出韩太尉,并说“辙也未之见焉”,在此作者是引而不发。直至第三段作者用三个排比句写出自己此次来京之己见,再用一个转折词“而”强调指出自己之未见,方才倾吐出欲与太尉见面亲聆教诲的愿望。行文至此,读者但觉裹风挟电,声威袭人,而文章的“奇气”也尽在不言中了。最后,作者婉言请求“赐归待选”,并再次提出希望太尉屈尊指教的心迹。

文章脉络清晰,由远至近,由古到今,由为文到为政,层层铺垫,委婉曲折之中又直白通畅;全文文词畅达,汪洋淡泊,沉静雅洁,似其为人。东坡云:“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但文中将韩太尉与名山黄河、欧阳公相提并论,列为天下大观,难免有言过其实的吹捧之嫌,流露出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浮夸阿谀的风气,这是不能效法的。


古诗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 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11)。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12),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13),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14),恣观终南、嵩、华之高(15);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16),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17),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18),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19),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20),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1),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22)。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23),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24),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25),使得优游数年之间(26),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27),又幸矣。
 
 〔注释〕
 ①本篇选自苏辙《栾城集》。是作者十九岁时写给韩琦的信。韩太尉,即韩琦(公元1008年—1075年),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县)人。宋仁宗时,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勋望极高,与范仲淹齐名,世称“韩范”。苏辙上此书时韩琦任枢密院使,执掌全国兵权,位同秦汉时之太尉,故作者尊称其为太尉。②执事,左右供使唤的人。此为旧时表示尊敬的客套话,即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③气,气质。形,形成。“文者气之所形”语意本自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以气为主,……不可力强而致。”④致,取得,得到。⑤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见《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刚正博大之气。⑥称,与……相称,与……相符合。⑦太史公,指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曾任太史令,自称太史公。⑧燕、赵,战国时国名,后世沿用为地区名,今河北、山西一带地方。此泛指北方,古称燕赵多慷慨之士。⑨疏荡,指文章疏放潇洒,跌宕多姿。此指文风恣肆纵横而不受检束。⑩如此之文,指孟子、司马迁二人各具特色的文章。(11)邻里乡党,相传周朝的制度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此泛指乡里。(12)百氏,诸子百家。(13)汩(gu古)没,沉沦、埋没,此指无所成就。(14)秦汉之故都,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东),西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15)恣观,纵情观览。终南,即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为秦岭主峰之一。嵩,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北,为五岳之中岳。华(hua化),即华山,在今陕西华阳县南,为五岳之西岳。(16)京师,京城,此指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宫阙,即宫殿。阙,原指宫门外的望楼。(17)仓廪,粮仓。府库,储藏财货的仓库。城,城墙。池,护城河。苑囿(you右),供帝王游玩的园林,其中种植花木,畜养禽兽。(18)翰林,官名,翰林学士的省称,负责起草诏令。欧阳公,即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曾于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任翰林学士。苏辙兄弟应考时,欧阳修为主考官。(19)门人贤士大夫,指欧阳修的朋友或门生,如梅尧臣、苏舜钦、曾巩等人。(20)才略,才能、谋略。冠天下,意为天下第一。(21)四夷,古时对边境各少数民族的蔑称。惮(dan旦),畏惧,顾忌。发,此指侵扰。(22)周公,姓姬名旦。召(shao哨)公,姓姬名奭(shi是)。周公、召公均为周武王之弟,周室名臣,后辅佐幼主成王,政绩卓著。方叔、召虎(即召穆公),都是周宣王时的大臣,曾统兵平乱,安定周室。(23)光耀,指人的风采。(24)升斗之禄,微薄的俸禄,此指品级不高的官吏。(25)然,假如、倘若。赐归待选,委婉辞,意为得到朝廷恩准,回乡等候吏部诠选。苏辙在考中进士后,又应制科,曾因直言当朝政治得失而被列为下等,险遭祸罪。后授商州军推官,不就,以养亲为由,上书获准,回原籍待吏部选任。(26)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27)辱教,屈尊赐教。
 
 〔分析〕
 本文是苏辙十九岁中进士后求见枢密使韩琦的一封书信。这虽是一封普通的求见信,但气势浩荡,它肆而有蓄,大而有当,理中含情,情中带理。一封书信竟能放出这样夺目的光彩,这除了作者具有他自己所说的“气”之外,自然还跟这封信结构的缜密、选材的慎思、语言的锤炼分不开。
 结构的缜密,突出地表现在全文以“气”为线索贯穿始终,层层深入,步步照应,环环相扣。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文与气的关系”提出了明确的观点:“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按照作者的观点,文章是“气”的表现,而“气”才是文章之根本。因此文章不是光靠学习一些谋篇布局之法、遣词造句之术就能写好的,重要的在于“养气”。为说明“作文要有养气之功”,作者接着列举了孟子的“言”和太史公的“行”,来说明“气”的重要性,并由此指明“养气”之途,当通过自我修养和扩大阅历,广为交游,受山川人物的熏陶。
 接着,作者说明自己欲求天下奇闻壮观以养其气的愿望,椽笔一挥,生发三层,层层逼进。先言自己之孤陋寡闻,以示“养气”之难。进而写如何求天下奇闻壮观以养其“气”。然后大肆铺叙入京师之所见。至此,名山大川,京都巨阙,名人贤士,作者皆已亲见亲闻,步司马公之后尘,“气”该“养而致”了,文章亦可到此结束。但作者笔锋陡转:“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一连串的讴歌,把太尉捧到了国家之栋梁、社稷之股肱的地位,甚至连前面提到的欧阳公,在这里也只能作陪衬人物。对于这样一位当今名臣、一代将相之才、一位才略“冠天下”的伟人,若不能求见、赐教,实未能言已见天下奇闻壮观,“养气”亦可能功亏一篑,此实为求学治文之憾事,字里行间饱含求见太尉之意。最后申明入京师非为仕禄,实为求见太尉赐教以自励,归而益治其文。文章又回到开头“为文”的问题上来。这样,文章自始至终围绕“养气”这个中心,层层深入,步步照应,环环相扣,在结构上显现出缜密严谨的特点。
 文章是一封求见信,目的只是希望得到枢密使韩琦的接见。既然它不是一篇阐述“文与气之关系”的专论,又为什么要选择“气”这个问题作为信的题材呢?
 从上书的目的来看,作者为的是得到韩琦的接见,求得重视和提携。但面对一位从未晤面的望臣,怎样写这封信,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呢?看来,除了既要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表现出对韩琦的颂扬、敬仰甚至崇拜之情,以博得好感之外,还要在信中显露出过人的才气,超人的志气,以使太尉由爱才而荐才。这里选什么样的题材来写,成了这封书信写好的关键。如果只是泛泛地表示对太尉的敬仰之情,则很难显露自己的才学,且有卑词乞怜之嫌;如果随意选一论题,纵横论述一通,虽能自炫其才,但很难同求见的目的挂起钩来。于是作者选择了“气”,作为文章的主要议题,就使信的主要内容成为创作论的探讨。这样,从表面似乎是研究“养气”问题的论述中,既谈出了作者关于“增阅历,见贤人,养其气”的独到见解,而又自然引出“见太尉乃养气之要素”的结论。颂扬之词不落俗套,而少年才气、后生可爱之形象又跃然纸上。一封求见信,成了一份议文气、求养气而溢才气、显志气的自荐书。可见,在选材上作者相当谨慎,颇具匠心。
 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文章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又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尽天下大观以激发志气,助其养气。既洋洋洒洒,又细针密缝。通观全文,只感到作者那挥洒自如的笔触,泼墨之处,但见烟波浩渺;工笔之处,又见浪浪相推。疏旷中有条贯,粗略中见精微。难怪古人惊叹子由之文“汪洋淡泊,深醇温粹”,这八个字,苏辙确实当之无愧。
 排比、铺陈的运用,大大加强了语势,助足了文气。第一部分用两组排比句“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把文章和养气的关系阐述得十分明白。写赴京途中之所见,也用了一组排比句进行铺叙:“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使人对作者所见之名山大川胜地,历历如在目前。在运用排比进行铺陈时,句式也时有变化,生动活泼。“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这里,通过结构相似而又略有变化的排比句,既罗列了作者以往之见闻,表现出作者对扩大见识、广为交游的渴求,也显示其驾驭文字的功力。
 文章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层层逼进地烘托了求见太尉的迫切心情。如为突出自己之养气不足,作者先将己之孤陋寡闻与太史公之阅历甚广作比,以说明扩大见闻之必要,求天下奇闻壮观之迫切。继而又以沿途所见与京师所见对比,从而鲜明地突出了“求天下奇闻壮观”之中,周览四海名山大川固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结交一代贤人。接着又以欧阳公与太尉对比,欧阳公虽议论“宏辩”,容貌“秀伟”,可谓满腹经纶,才学高超,但太尉更胜一筹:“才略冠天下”,对内有“周公、召公”治国之文才,对外又有“方叔、召虎”安邦之武功,堪称一代伟人。这样一对比,就逼出了只有求见太尉,聆听赐教,“闻一言以自壮”,方可“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的结论。至此,“求见太尉”就成了作者“求天下奇闻壮观”以“养气”、“为文”的关键,颂扬之意溢于言表,而求学之志、为文之才亦“充乎其中”,大大加强了表达的效果。
 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学者都论及“气”这个问题,苏辙在这篇书信中,对“气”有其独到的见解,即他的所谓“气”,似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的总和,而这种“气”,要通过增加阅历、扩大交游来获得。作者强调了现实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这种把写作和社会阅历联系起来的观点,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评说〕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意只是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得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文。”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通体绝无一干求仕进语,而纡徐婉曲中,盛气足以逼人。这是少年新得意文字。本传称子由为人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而有秀杰之气。读此具足窥见一斑云。”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读书人未识宇宙形势,古今人物,不能作好文字。子由至此,可谓尽形势、人物之大观矣,故其为文洋洋洒洒,三折九曲,独具大海回风之象。”

《上枢密韩太尉书》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1):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2)。以为文者,气之所形(3),然文不可以学而能(4),气可以养而致(5)。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6)。”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7),充乎天地之间(8),称其气之小大(9)。太史公行天下(10),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11),故其文疏荡(12),颇有奇气(13)。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14)?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15),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16),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17)。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18),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19)。百氏之书(20),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21),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22),故决然舍去(23),求天下奇闻壮观(24),以知天地之广大(25)。过秦、汉之故都(26),恣观终南、嵩、华之高(27),北顾黄河之奔流(28),慨然想见古之豪杰(29)。至京师(30),仰观天子宫阙之壮(31),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32),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33),听其议论之宏辩(34),观其容貌之秀伟(35),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36),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37)。太尉以才略冠天下(38),天下之所恃以无忧(39),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40),入则周公、召公(41),出则方叔、召虎(42)。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43),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44),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45),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46)。向之来(47),非有取于斗升之禄(48)。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49),使得优游数年之间(50),将归益治其文(51),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52),又幸矣(53)

〔注释〕(1)执事:表示尊敬对方的说法。意思是不敢直接送致对方,而通过对方的执事者(办事人员)转致。用法与“左右”同。(2)至:极。(3)气之所形:是由气形成的。气:此指人的胸襟气度、情趣等。(4)能:能够,完善。(5)养:培养,修养。致:达到,求得。(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见《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博大刚正的精神气质,即最高的正气。(7)宏博:宏大广博。(8)充:充塞,充满。(9)称(chen): 相当,适合。小大: 大小程度。(10)太史公: 指司马迁。(11)豪俊:才智出众的人。(12)疏荡:疏放而跌荡,意思是洒脱而不拘束 。(13)颇:很。(14)岂:哪里。尝:曾经。(15)乎:于。中:心,跟“貌”相对。溢(yi):水满外流,也泛指满。(16)动乎其言: 发于言。见:表现。(17)十有九年:十九年。有:又。(18)邻里乡党:本乡本土。《周礼·地官·大司徒》郑玄注: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19)广:指扩大视野。(20)百氏:诸子百家。(21)陈迹:过去的事迹,意思是过去的东西。(22)遂:因。汩(gu)没:沉沦,埋没。(23)决然:决断的样子。舍: 抛弃。(24)壮观: 雄伟的景象。(25)知:了解; 懂得。(26)秦、汉之故都:秦都咸阳,西汉都城长安,东汉都城洛阳。(27)恣(zi)观: 纵情观览。恣: 无拘束。终南: 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嵩: 中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北。华: 西岳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南。(28)顾:回头看。(29)慨然: 叹息的样子。(30)京师: 国都。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开封市)。(31)宫阙:指宫殿。阙: 宫门外的望楼。帝王所居也叫阙。(32)仓廪(lin): 粮仓。府库: 储藏财货的地方。池:这里指护城河。苑囿:皇家园林。苑(yuan): 动植物园。囿(you): 动物园。(33)翰林欧阳公: 欧阳修曾任翰林学士。苏辙中进士时,主考官就是欧阳修。(34)宏: 宏伟恣肆。辩: 长于言谈。(35)秀伟: 秀美魁伟。(36)门人贤士大夫: 指曾巩、梅尧臣、苏舜钦等。(37)文章: 这里指有文才的人。此:指欧阳修之门。(38)才略:才能谋略。冠(guan):居第一位。(39)恃(shi):依靠,仗恃。(40)四夷: 指当时边境的少数民族。惮(dan): 畏惧。不敢发: 不敢发动作乱。(41)周公、召公: 周公旦、召公奭(shi),都是周武王的名臣。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召公曾佐武王灭商,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以西由他治理。(42)方叔、召虎: 都是周宣王时大夫。方叔征玁狁(xian yun)有功,召虎讨淮夷有功。玁狁即秦汉时之匈奴。淮夷古时居于淮水沿岸东到黄海边。(43)志:立志。(44)辙之来: 指到京应科举考试。(45)光耀: 丰彩。(46)通习: 通晓、熟习。吏事: 官吏的事务。(47)向: 以前。(48)斗升之禄: 微薄的俸禄。这里指品级不高的官。(49)赐归待选: 被准许回家,等待选拔。苏辙在考中进士之后,又应制科,直言当时政治得失,被列下等,授商州军推官,不就。赐归待选,是委婉的措辞。(50)优游: 从容闲暇。(51)益:更。治: 研究。(52)苟:如果。辱教之: 这是一种谦逊的说法,意思是,不以教导我为耻辱而教导我。之:代“我” 。(53)又: 更。

〔鉴赏〕《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古文大家苏辙散文创作中的精品。韩太尉名琦,当时身据要津,名声风节大为海内所瞩望。苏辙上书时只有十九岁,刚中进士,涉世未深,名节未显,在信中究竟说些什么和怎样说才能引起韩琦的重视,这是他必须考虑的问题。一般人在这种情形下,难免要降心辱志,卑辞厚谀。但苏辙的这篇文章,则完全属于另外一种格调。它以论文述志的姿态出现,显得高雅拔俗,易为重文爱才的韩琦所接受,又以精湛的文学见解贯串其间,使览者不能不为之心折,最后指出求见之由乃是为了养气以益文,而不是干禄求仕,这就与一般的请谒之作有了原则的区别。九百多年来,这篇杰作一直传诵不绝,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本身就有力地证明它有着不朽的美学价值。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节。第一节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章一落笔就气势不凡: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生”读如“性” ,意即自己对于“为文” 的爱好出于至性;第二句是说自己对为文之道想得极深。这两句话出自一个十九岁的青年之口是十分令人惊奇的。它摆出了一副要向前辈名流叨教问难的架势,这就不能不使韩琦奇其志、壮其言,从而另眼相看了。以下开始申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者,气之所形”一句本之刘禹锡的《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天以正气付伟人,必饰之使光耀于世。粹和絪缊积于中,铿锵发越形乎文”数语,但比较而言,苏辙的话显得更为简洁明了。“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两句,既是本段的主要论点,又是全文借以立论的根据。为了证明这一主要论点,作者接着列举了两个论据。一是说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是因善养浩然之气所致,二是说司马迁的文章“疏荡,颇有奇气”乃周览海内名山大川、结交燕赵豪杰所致。这两条论据中,前者说明养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后者说明历览名山大川、结交天下豪俊之士对于养气的重要性。应该指出,苏辙在此所提出的文气论,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清人张孝先曾经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说过: “苏家兄弟论文每好说个气字。”本文正是围绕着“气”来展开议论的。所谓气,虽然看似一种无影无形、玄妙非常的东西,但在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批评的范畴之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且多变。本文中所说的“气” ,则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方面而言的。作者认为“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刻意学习写作的技法,决然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先养气。关于如何养气的问题,前人已有不少论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而在苏辙看来,“气可以养而致” ,决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这种观点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重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显然比曹丕进了一步。苏辙还以司马迁为例指出,养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周览海内名山大川以开拓胸襟; 交游当世豪杰以激发志气。这些议论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文中特别推举孟子和司马迁这一点来看,作者十分看重文章内容的充实与气韵的雄浑,这是古代文学史上那些专事寻章摘句的可怜文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文章第二节主要谈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韩琦是个见闻赡博、重在实行的政治家,因此,苏辙在提出自己的文学见解之后,紧接着谈实践自己文论主张的情况,这也是易为韩琦所乐闻的。这一节可分四层。第一层说,自己认识到蜗居一隅不足以开拓心胸志气,因此去国远游。第二层写自己游历名山大川,凭吊秦汉故都,瞻仰天子宫阙之后,视野开阔、志气增长,有了很大的收获。第三层特别提出见到欧阳修以后的感想: 终于找到了天下文章的聚集之处。其时欧阳修为文坛盟主,因此这个提法是很恰当的。以上三层均为陪笔,作者采用了层层翻进的手法,因此至第四层揭出欲见韩琦的想法时,便显得十分自然。不难看出,作者始终把这次求谒之举巧妙地纳入了文学活动的范围。

第三节进一步申述欲见韩琦的强烈愿望。作者用“于山”、“于水” 、“于人” 三个并列的句式述说自己之已见,而用“犹以为未见太尉也”一句述说自己之未见,从而把韩琦的威望置于名山、大川和文坛盟主之上,并把作者内心那种仰慕、崇敬之诚说到了绝处。作为一个名满天下、诗文兼擅的宰辅大臣,怎能使这样一位虔诚的求访者失望呢?

最后一节重申自己“生好为文” 的初衷。为了避免韩琦的误解,他特意提到前不久自己考中进士一事,说是“偶然得之,非其所乐”。表明自己确实志在为文,不汲汲于功名富贵。但韩琦毕竟是一个政治家,而自己上书的目的也并非全无政治意图,过分蔑视仕途并不明智,因此笔锋又轻轻一转,着以“且学为政”一句,并以求教之语作结,蕴藉含蓄,一收得体。

《宋史·苏辙传》云: “辙性沈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这个评价是总括其一生的散文创作尤其是中后期的风格特点而言的,在写作此文时,苏辙正当脱颖而出、春风得意之时,不似后来那样历尽坎坷,饱经忧患,从而不得不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寄托,因此,与中后期那种“沈静简洁,汪洋淡泊”的文风相比,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处处透露出朝气和锐气,洋溢着强烈的自信,显现出一种“初生之犊不畏虎”的气概。正如张孝先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所说: “其行文顾盼自喜,英气勃勃,自是令人倾服” 。具体地说,本文在艺术方面有如下一些特色:

一、行文疏荡,颇有奇气。“疏荡”与“奇气”本是苏辙对于司马迁散文的评语,标志着他学习《史记》散文之所得,因此本文也同样具有这一艺术特点。“疏”字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与“密”相对而言,本文在材料的安排,论据的使用与论证的过程等方面,并没有面面俱到、广征博引或发表长篇大论,而是仅仅举出两个论据,结合自身体验,紧扣本题,作概括性和跳跃性的论述。二是指信笔挥洒,逞才使气,有时强调一点,不及其余,如为了强调阅历和交游的重要性,便一再把读书的作用说得无关紧要,甚至把“百氏之书”说成“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这显然有点贬抑太过,而且作者自己对于诸子百家原本十分爱好,并没有把它们看得一钱不值。他这样说,无非是为下面进一步引出求见韩琦的理由而已。有时则肆意夸张,着意渲染。如第三节中“闻一言以自壮”数句,把求见韩琦说成是“尽天下之大观”,这就把自己对于韩琦的崇敬心情以及韩琦人格的巨大感召力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谓“荡” ,一是指文思浩荡,文章自“思之至深”以下,胜意迭出,境界大开,诸如高山大川、宫阙帝居、英雄豪杰之类,一一奔赴辐凑于作者笔下,给人以应接不暇之感。二是指行文跌宕,如第一节提出养气的重要并指出养气的方法之后,文章似乎可以顺势引出求见太尉之由,但是作者却将笔锋陡然一转,而在第二节接着述说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经过,造成起伏之势。至第二节末了,文章已由名山大川、秦汉故都、京华风物、翰林欧阳公等一步步引出韩太尉,并说“辙也未之见焉” ,此时若说出欲见太尉,也未尝不可,但作者却偏偏引而不发,笔锋又是陡然一转,将文章引入第三节,说是“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写到这里,作者仍不马上说出欲见太尉,而是再下一顿挫之笔,用三个排句写出自己之已见,再用一个转折词“而”字强调指出自己之未见,顺笔将上文一齐收卷。待蓄得势足,方始倾诉出欲见太尉之由: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行文至此,读者但觉裹风挟电,声威袭人,而文章的“奇气”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清人沈德潜说: 此文“虽以孟子、司马迁并举,然通篇文字,多从太史公周游天下数语生出。一往疏宕之气,亦如公之评太史公文。” (《唐宋八家文读本》)这个评价是十分精当的。

二、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关于此文构思与章法方面的特点,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曾以“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两句评语作了精辟的概括。此文本意是为了求见太尉,希望博得赏誉和受到提拔,这就是所谓“注意在此” ; 然而通观全篇,却又全以如何养气益文为中心来展开议论,把干谒的旨趣深深地隐蔽起来,这即是所谓“立言在彼” 。既然谈文是虚,求谒是实,本当以实者为主,虚者为宾,但是作者却有意喧宾夺主,落笔就大谈其文,不但将文与气的关系以及如何养气的问题阐发得淋漓尽致,而且还历述自己养气益文的经过,直到将及收笔,方才把自己要求谒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由于作者把求见韩琦的理由建立在谈文论气的基础之上,把自己与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制在高雅的道德文章的框框之内,因此,读完此文,不但丝毫没有庸俗之感,却反而使人觉得作者的请求是那样堂堂正正,合情合理。可以说,作者将文、气关系阐发得越透彻,把自己养气以益文的愿望述说得越强烈,求谒的理由就越充分,文章的词气也就越壮直。由此可见,“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 的结构方式,大大增强了本文的思想力量。正因为如此,吴楚材等人才将此文称之为“绝妙奇文” 。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十分精当畅达、生动传神。例如第二节中“故决然舍去” 的“决然” 二字,似乎可以使人看到作者去国远游时那种果决开朗、意气风发的神情; 再如“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著一“恣”字,而作者对于雄浑壮丽的自然景物的陶醉之情,便不难想见了; 又如“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一句,用“慨然”二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的情怀。还有许多语词、连词,也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前者使文章情韵丰富,后者使文意转接无痕。诸如此类,皆使此文生色不少。总起来说,本文的语言简练而不凝滞,畅达而不浮泛,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令人神旺。

字数:6128
吴汝煜,薛屹峰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045-1052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北宋苏辙作。这是作者十九岁进士及第时写给枢密使韩琦的一封求见信,却以论文为主。在这封信中,作者着重对养气说作了新的阐述。养气说出自孟子,而孟子只是着眼于主观的道德修养的强化,把养气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与文学无关。“养气”主张的提出始于刘勰,但刘勰基本上限于论养生与写作的关系。把养气真正与为文联系起来,苏辙是第一人(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并未明确提出“养气”,所说的“气”仅指文章的气势)。本文中养气说的内容,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作者论气与曹丕的观点截然不同。曹丕论气,侧重于先天的秉赋:“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作者论气,侧重于后天的修养:“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因此,他尽管认为文章的化境非学力可到,而养气的结果,仍然可以使文章致于极诣:“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容,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二是作者提出怎样养气的问题。他举孟子与司马迁为例,来说明养气的方法。孟子善养浩然之气,所以“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这是重在内心修养,旨在提高精神境界。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这是重在外境阅历,旨在加深审美体验。外境阅历,又包括人物交游的影响与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等的激发。这是对刘勰关于“江山之助”(《文心雕龙·物色》)一说的继承和发展。自我修养与外境阅历是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充实创作主体,二者不可分割,而作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更偏重于外境阅历,强调对现实生活(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审美体验。可见作者的养气说是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和实践性的。后来陆游、宋濂等讲为文“养气”,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苏辙的影响。

☚ 东坡七集   与王观复书 ☛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撰。作于仁宗嘉佑二年(1057)作者进士及第后。本文为进呈枢密使韩琦之书。它提出了“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文学观点,阐述了内心修养及外界阅历与文学创作的必然联系,表达了因仰慕而求见韩琦的强烈愿望。作品行文疏荡,颇有奇气。它以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自述与“太史公行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信笔挥洒,波澜起伏。本为干谒之书,却不干瘪卑下,在集中论述了如何养气益文的观点后,水到渠成地申述了求见的心愿,既富有思想,又情真辞切。全篇雄辩滔滔,神完气足,深得《孟子》、《史记》之妙,既是一篇杰出的文论,也是一封著名的书信。

☚ 六国论   武昌九曲亭记 ☛
000068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