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防sānfáng防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例如:“宁波地区水利局有两位副局长多次欺骗上级,借建造仓库为名,擅自动用‘三防’资金4万元,移用大量钢材、水泥、木材,建造高标准宿舍。”(《人民日报》1979.12.11)“石景山区举办中学生‘三防’知识竞赛。”(《北京日报》1991.12.12) 也指林业上的防火、防病虫害、防乱砍乱伐。例如:“林业‘三防’工作取得进展”(《法制日报》1990.12.27) 三防❶“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防护”的简称。亦称“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核、化学、生物武器是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对军队的作战行动和战争进程会带来重大影响。战争实践证明,对核、化学、生物武器是可以防护的。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法军用毒气攻击德军,虽然连续攻击17昼夜,但由于德军重视对化学武器的防护,在部队中预先装备了防毒器材,所以未造成严重中毒和死亡。 ❷即防止敌人打进来,防止内部不坚定分子被敌人拉出去,防止内部矛盾激化或转化。这是1965年6月,全军保卫、军检、军法工作会议,总结了预防犯罪工作的基本经验而提出来的。1978年,总政治部向全军重申要落实“三防”,并在把好政治审查关,防止阶级敌人打进来;大力开展拒腐防变的斗争和教育,防止政治上不坚定分子被敌人拉出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防止内部矛盾激化等3个方面作了一些具体规定,有力地推动了全军的预防犯罪工作。 三防three protection为防止或减轻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伤害,所采取的防护措施的简称,亦称防原、防化、防细菌。防原是指对核武器袭击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观察、报知和辐射侦察,利用防护器材、地形地物,以及构筑工事、疏散隐蔽、及时消除核袭击的后果等;防化是指对化学袭击所采取的侦、检、消、防、治;防细菌是指对生物武器袭击所采取的侦、检、消、防、治等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