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邮电发展前景
90年代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邮电通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全方位大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社会对通信的需求来势更迅猛、范围更广泛、程度更迫切。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主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安徽省邮电管理局大幅度调整了全省邮电通信发展目标,将原订“九五”目标提前到“八五”实现,使“八五”末全省邮电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量在“七五”末基础上翻两番以上,本世纪末在“八五”末基础上再翻一番。
本世纪末全省邮电通信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00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5%,长途自动交换机达到18万路端、长话业务电路达到8万路,函件业务量达到4.8亿件、年人均用邮量达到10件,全省邮电业务总量达到60亿元、中央国营邮电业务收入到达55亿元、农话业务收入达到5亿元。
“八五”期间,安徽邮电通信将在现有基础上,超常规、跳跃式、大跨步发展,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跃上新台阶,基本形成具有较大规模、较高层次、较齐全的业务种类、较完备的服务功能的现代化通信网的基本轮廓:
——建成以程控交换为主体的城乡电话网。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20万门,其中市话交换机140万门、用户交换机50万门、农话交换机30万门,全省电话机总数达到140万部,电话普及率达到2.3%,其中省会城市达到18%以上,其他城市达到12%以上。
——建成以光缆、数字微波为主要手段的长途传输数字网。全省长途自动交换机发展到7万路端,长话业务电路达到3万路,县以上城市和部分经济较发达的乡(镇)村实现国内、国际和港澳长途电话直拨。
——建成以自办汽车邮运为主,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手段综合利用的邮运网,完善二、三级邮政中心局体制,大力采用机械化、自动化邮政设备,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全省函件达2.4亿件,年人均5件,其中省会城市人均40件、其他城市人均10件,省会到各市(地)、各市(地)之间、市(地)到县(市)的函件次日投递率达到40%。
——形成以邮电基本业务为主,非话业务、增值业务、延伸业务全面发展的综合邮电服务体系。全省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5.3亿元、中央国营邮电业务收入达到13.4亿元、农话业务收入达到1.25亿元。
1993年是全面完成“八五”计划、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一年,安徽邮电通信发展的主攻目标是实现“双超两化一覆盖”,即县以上城市电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900兆赫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覆盖所有市(地)县和主要公路沿线,邮电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增长率继续赶超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首先是增强通信能力,实现量的增加。1993年全省邮电通信建设投资14亿元,相当于“七五”期间投资总额的2.5倍。在已有通信能力的基础上,新增市话程控交换机42万门,增长1.8倍;新增长途程控交换机1.7万路端,增长1倍多;新增长话业务电路5000路,增长60%以上;新增邮政生产场地2万平方米、邮运车辆110辆。
其次是提高技术层次,实现质的飞跃。1993年,将开通49个县的程控电话,15个市(地)程控电话扩容,新建16条共2000多公里省内光缆,使全省县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省到市(地)(除个别地区)拥有双路由大容量传输通道,农话按照本地电话网规划一步到位,建设一批以数字传输、程控交换进入大网的乡镇自动电话端局。
再次是采用多种手段,实现全方位服务。1993年在县以上城市和部分农村乡镇进入国内、国际长途自动网的基础上,所有市(地)县和主要公路沿线均由900兆赫蜂窝状移动电话网覆盖;在所有县以上城市全部开通无线寻呼的基础上,各市(地)实现人工与自动、数字与汉字兼容;市(地)以上开通分组数据交换网;同时大力发展多种新业务,从广度和深度上多层次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各种通信需求。全省邮电业务总量、中央国营邮电业务收入力争再次双超全国平均增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