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身sān shēn佛教指法身、报身、化身。权德舆《酬灵彻上人以诗代书见寄》:已取贝多翻半字,还将阳焰谕三身。 三身 三身张伯端《西江月》:“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三身亦称“三佛”,指三种佛身。《大乘义章》分为:法身、报身、应身。《成唯识论》分为: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最胜王经》又分为法身、应身、化身。 ☚ 三千 三途 ☛ ![]() ![]() ![]() 三身〈隐〉旧时山西理发业指徒弟。 三身佛家语。指佛身现世之三姿,为成佛所证之果。所说不一。通常指法身、应身、化身。《金光明最胜王经·分别三身品》:“一切如来有三种身: 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全唐诗》一九七张谓《哭护国上人》:“昔喜三身净,今悲万劫长。”又三二一权德舆《酬灵彻上人以诗代书见寄》:“已取贝多翻半字,还将阳焰谕三身。”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諸教部 > 基督教 > 三一2 > 三身 三身 sānshēn 即三一。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神佛諸界部 > 神佛 > 三身 三身 sānshēn 指因積聚理法、智法、功德而成就之三種佛身。即:法身、報身、應身(或化身)。法身,指以先天固有佛性爲因,擯息妄想,顯現佛法而成就之佛身。報身,指以法身爲因,經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應身,指佛爲度化世間衆生,随應不同狀况與需要而變現之佛身。法身象徵绝對真理無時不在,無所不在,其佛爲毗盧遮那(意譯“遍一切處”)。報身象徵體悟真如之智慧,其佛名盧舍那。應身象徵佛之功德教化,其佛即釋迦牟尼。各宗對三身尚有其他說法。《佛地論》卷三:“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南朝陳·智顗《金光明玄義》:“法、報、應是爲三,三種法聚故名身。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聚名應身。”《三昧耶戒儀資秉記》:“約於密教之兩部曼荼羅,則各有横竪之三身。其胎藏中胎是法身;其第一重之内眷屬、第二重之大眷屬合是報身;第三重是應身。此是竪也。上之諸身,各具三身,是横也。其金剛依禮懺文等,於五佛之中,中東合是法身,南西合是報身,北方是應身。此竪也。横之義如前。”唐·權德輿《酬靈徹上人以詩代書見寄》詩:“已取貝多翻半字,還將陽燄諭三身。”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四:“凡佛皆有三身:一曰法身,謂圓心所證,二曰報身,謂萬善所感,三曰化身,謂隨緣所現。”參見本類“毗盧遮那”。 三身sān shēn旧时山西理发业谓徒弟。见侯精一《山西理发社群行话的研究报告》。 三身 三身亦称“三佛”。大乘佛教用语。即法身、报身、应身。是根据大乘教理所表示的释迦牟尼佛三种不同的存在形态。法身是自性身,为未显现的形态和知识的最高状态,表示绝对真理就是佛身。报身亦称报身佛或报佛,是受用身,为天界形态。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而自受法乐的智慧是佛身。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分为证知与享受佛境的报身,以及为适应十地菩萨需要而呈现之报身。应身亦称应身佛,是变化身,为人间形态,即佛陀降世或显现的形态,如菩萨、国王、图像或莲花等天然物。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随三界六道不同状态和需要而显现之身。“三身”可总归为四类: 一法性、法界,即成佛之根据; 二修习佛法所得之佛果,即佛之本身; 三佛为大乘菩萨说法而变现之身; 四佛为利乐世间众生而变现之色身或其它种类之幻化身。因此也有法身、报身、应身、化身所谓四身之说。 ☚ 大唐西域记 三清 ☛ 三身Trikāya;the threefold body of a Buddh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