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衣sān yī

僧人的三种法衣。即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薛能《送同儒大德归柏梯寺》:京尘濯后三衣洁,山舍禅初万象安。

三衣sān yī

僧侣的法衣。贾岛《送去华法师》:“秋江洗一钵,寒日晒三衣。”

三衣

梵文Tricivara的意译。僧人所穿三种衣服。一为僧伽黎,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 一为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 一为安陀会,即内衣,日常及安寝时穿。亦泛指僧衣。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唱导·昙光》:“宋明帝于湘宫设会,闻光唱导,帝称善,即敕赐三衣瓶钵。”《全唐诗》三五四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三衣濡菌露,一锡飞烟空。”又五七三贾岛《送去华法师》:“秋江洗一钵,寒日晒三衣。”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僧服 > 三衣
三衣  sǎnyī

佛教僧侣所穿的三種法衣。皆以裁成長方形小片的布縫成長條再縫綴而成。由五條綴成者,梵語音譯爲“安陀會”,襯體而著,意譯中著衣、内衣,亦稱“五條衣”,爲日常作業及安寢時所服。由七條綴合者爲“鬱多羅僧”,著於安陀會上,意譯上衣,亦稱“七條衣”,爲禮誦、聽講、說戒時所服。九條以至二十五條製成者爲僧伽梨,意譯衆聚時衣,亦稱“大衣”,於大衆集會、行授戒禮等嚴議時穿。南朝梁·慧皎《高僧傳·唱導·曇光》:“宋明帝於湘宫設會,聞光唱導,帝稱善,即敕賜三衣瓶鉢。”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五:“言三衣者,謂五條衣、七條衣、大衣。上行之流唯受此三,不蓄餘衣。”《行事鈔》下一:“《四分》云:沙門衣不爲怨賊劫,應作安陀會,襯體著;鬱多羅僧、僧伽梨,入聚落著。”清·姚鼐《嘉慶丁已阻風於繁昌三山磯》詩:“三衣藏服冔,一鉢寄餐薇。”

僧衣

僧衣

衲(衲衣;衲装;衲裙;云衲;青衲;僧衲;禅衲;百衲衣) 染服百纳 纳衣 田衣 禅衣 坏衣 衣裓 兰裓 缁褐 缁袍 禅袍 僧纳 僧裘
僧服的一种:毳衣
僧尼的服装:缁衣
一种僧尼衣:褊衫
朝廷赠的僧衣:紫衣
黑色僧服:
僧道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的衣:裓 法衣法服 三衣 田衣 横衣 梵服 无尘衣 无垢衣 莲花服 逍遥服鹙子衣
袈裟,僧服:离尘服 离尘衣
僧人披在外面的法衣:袈(袈裟) 迦沙 只衼香裓
袈裟别名:离尘 福田衣 稻田衣 稻田衲
破旧的僧衣:补衲
(男性佛徒穿的衣:僧衣)

☚ 军衣   小儿衣物 ☛

三衣sānyī

❶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指古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的三种衣服。分别是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合称“三衣”。后泛指僧衣。《十诵律》卷八《明三十尼萨耆法》:“衣名三衣,若僧伽黎、郁多罗僧、安陀会。”又卷二七《衣法》:“今听三衣,不应多不应少。”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唱导·昙光》:“宋明帝于湘宫设会,闻光唱导,帝称善,即敕赐三衣瓶钵。”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沙门法服,惟有三衣……三衣裁制,部执不同,或缘有宽狭,或叶有小大。”贾岛《送去华法师》诗:“秋江洗一钵,寒日晒三衣。”清姚鼐《嘉庆丁巳阻风于繁昌三山矶》诗:“三衣藏服冔,一钵寄餐薇。”
❷京剧服装中水衣、胖袄、护领、小袖、大袜、彩裤、鞋靴等物品的统称。这些物品或衬于大、二衣之内,起保护和衬垫大、二衣的作用或登于足下。制作、质料、纹饰远不如大、二衣考究。

三衣san yi

【佛教】three habit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