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衢道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衢道中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是一首纪行写景绝句。三衢即衢州(今属浙江),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前二叙天气和行程。梅子黄时在江南属初夏季节,一般为阴雨天气,故赵师秀有“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之句。此言“梅子黄时日日晴”,则说明天气特殊,另一方面也表明天气晴和,为下文写旅途风光的清新张本。作者的行程是由水转陆,由乘舟转山行,“却”字有转折的意味,把行程变换引起的新鲜喜悦之感隐约传出。 后二正写三衢道中之景。“来时路”三字省净地暗示前不久曾走过这一路,这一次是沿原路回去。由于时节由春天进入初夏,景色也有一些变化,来时所看到的绿阴更深,已经听得见黄鹏的歌唱。 山行看到漫道绿阴,听见几声黄鹂歌唱,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事了。关键在于诗人通过回忆来路所见,与眼前景物以比,用“不减”、“添得”字面钩勒,写出了回程的新鲜感,这就使平凡的景物平添了诗趣。 《三衢道中》![]()
曾 幾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是一首纪行写景的绝句,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三衢,即衢州(治所在今浙江衢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首句点季候和天气。梅子黄时,正值江南初夏季节。这段时期,常常阴雨连绵。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均可证。这里说“日日晴”,一方面是强调今年黄梅季节天气的特殊;另一方面则是以天气的晴和,为下文写旅途风物的清新张本。 次句“小溪泛尽却山行”,明点“道中”。衢州地当浙江上游,境内多山,所以道途兼有水陆。这句是说,泛舟小溪,溯流而上,当不能再行进时,便舍舟登陆,循着山间小路继续前行。“却”字含有转折意味,它把诗人由水转陆时的新鲜喜悦感细微隐约地表现出来了。这句叙行程,“山行”二字启下三四两句。这首诗写的就是“三衢道中”所见所闻。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读到这里,才知道诗人在不久前,已经循着与这次相反的方向,经过三衢道中一次,这次是沿原路回去。绝句贵简,诗人不去追述“来时路”的情景,只顺便在这里点出,并与这次返程所见所闻构成对照,以突出此次旅途的新鲜感受,在构思和剪裁上都颇见匠心。山路上,夹道绿阴,似乎和不久前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本来,在山路上看到绿阴繁翳,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极平常的事,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但一旦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这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这首纪行诗,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其原因即在此。 三衢道中曾 几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的百余年间,诗坛上是江西派的天下。曾几生活于这一时代,自然免不了接受江西派的影响,他十分推重黄庭坚,把一部《山谷集》读得烂熟,又曾经向江西派诗人韩驹、吕本中二人请教过诗法,所以后人也想把他列入江西派。不过,“他的风格比吕本中的还要轻快,尤其是一部分近体诗,活泼不费力,已经做了杨万里的先声。”(钱钟书 《宋诗选注》) 这说明他并不完全投向于江西派门下,而是注意探索自己的路,他的学生陆游后来回忆时也说“我得茶山一转语,文章切忌参死句” (《赠应秀才》),“律令合时方帖妥,工夫深处却平夷” (《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亦是证明。 这首《三衢道中》就完全不像江西派的做法。 “三衢”是今浙江省衢县一座山的名称。诗中描写旧历四、五月间梅子成熟时节的江南山水之美。本来,这个时候的江南地方是多雨的,所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词)便是此时的特有景象。但在曾几笔下,天气却是连日晴朗,这就为作者出游增添了一抹亮色。他先是乘舟而行,然后登山,水路和山路上所见都是草木成荫,翠绿可爱,所不同者只是在山中还听到了黄鹂的断续叫声而已。前两句写时令、天气和一路行程,后两句在遍野葱茏的大背景中忽而引入了鸟鸣之声,更加反衬出了环境之幽,使诗情画意为之生动起来。 诗中并不拘泥一景一物加以详尽细致的描写,而是采用了相当概括的手法,从出游的角度写出。似乎是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其轻快活泼的节奏确实表现了作者的风格特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