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 三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前的30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一直实行统收统支的管理办法。1980年,配合“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了预算包干办法,即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分别实行“总额包干(或定项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支出预算包干、收入分成”和“定收定支定补助(或上交)、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调动了单位增收节支积极性,当年全省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结余达1300多万元。为了确定合理的包干经费,1985年一些地方或部门开始对事业单位推行按“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分配经费的办法,改变了“基数加发展”和按人员多少分配经费的办法,如对各级学校经费实行“综合定额加专项”的分配办法;对医院实行按门诊人次或病床使用率核定经费,以增强预算的可见性和合理性。同时,对经费使用办法进行了改革,支持了事业发展,变部分无偿拨款为有偿使用,支持事业单位扩大服务项目,增加收入,弥补经费不足。1986年开始,对事业单位按照不同性质、特点和收支情况,分别实行了全额预算、差额预算、自收自支和企业管理等形式的财务管理改革,逐步缩小全额预算范围,扩大差额补助和自收自支范围,以增加事业单位自我发展能力,减轻财政负担。1987年,按照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全省进行了科技拨款制度改革,将科技机构经费统一划交各级科委实行分类管理,即对从事应用开发技术研究的单位实行事业费逐年递减,限期停拨;对从事基础研究单位实行基金制;对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研究单位实行行政事业费包干,促其科研面向经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88年起,财政部门按省政府要求,在不改变事业性质的前提下,将承包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入事业单位,试行了以财务收支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目标承包责任制,承包形式主要有“预算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收入全留”,“单项经费包干”,“工资总额包干”,“核定收支、定额补助或补助递减、超支短收不补、节支超收全留”和“上交利润递增包干”等。 ☚ 二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四 预算外资金管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