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法师传
中国佛教传记。全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亦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慈恩传》。十卷。唐慧立本、彦悰笺。慧立(615—?),俗姓赵,本名子立,高宗敕名慧立。天水(今属甘肃)人。生而聪敏,十五岁出家于幽州昭仁寺,博考儒释。后奉敕任大慈恩寺翻经大德。由于博学妙辩,直词正色,曾多次被高宗召入大内,与道士对论,甚合帝旨。因仰赞玄奘三藏之行仪,遂为之修传,即《三藏法师传》,五卷。书成后,因恐修补不全,遗其诸美,乃藏之地窖,不予流通,至临终时始命其弟子取出,但不久即流离分散。彦悰(生平不详),唐贞观末至长安,从玄奘学唯识之教。聪慧善文,为众所推奖。垂拱四年(688),他搜集慧立所撰散在各地的五卷玄奘传文,加以整理、补校、笺述,续成为十卷,即现存之《三藏法师传》。
《三藏法师传》主要记述玄奘的生平事迹。因玄奘长期居住大慈恩寺,又精通经、律、论三藏,故时人尊之为慈恩寺三藏法师。此书前五卷记述玄奘出生、出家及到印度求法的经过,大致依据《大唐西域记》。其中第一卷记述玄奘出生、出家、受戒、参学及前往印度求学,从长安出发至高昌国的情形。第二卷记述玄奘从高昌国西行,展转到达中印度羯若鞠阇国的情形。第三卷记述玄奘从羯若鞠阇国展转到达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听戒贤法师讲《瑜伽》等论,后南游至伊烂拏钵伐多国的情况。第四卷记述玄奘从伊烂拏钵伐多国展转到达北印度钵伐多罗国,折还那烂陀寺的行程,以及东印度迦摩缕波国王慕玄奘德义,遣使来请的情形。第五卷记述玄奘从那烂陀寺返还祖国,其间赴曲女城大会、钵罗耶迦国无遮大会、辞戒日王东还,最后经于阗到达漕上的情形。后五卷记述玄奘回国后和宫廷往来、译经事业以至最后在玉华宫示寂等经过。其中第六卷记述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入长安,组织译场,翻译佛经,并上表新译经论及《大唐西域记》,蒙太宗制《大唐三藏圣教序》等情形。第七卷记述东宫制“述圣记”,直至永徽五年(654)二月玄奘“上答书”等情形。第八卷记述永徽六年(655)玄奘与吕才对定因明,显庆元年(656)高宗令大臣于志宁等赞助译事,并制大慈恩寺碑文等情形。第九卷记述显庆元年(656)玄奘表谢大慈恩寺碑成,至显庆二年玄奘请入少林寺翻译未许等情形。第十卷记述显庆三年(658)玄奘从洛阳还长安居西明寺,直至麟德元年(664)二月圆寂于玉华宫等情形。
此书的撰述及笺者慧立和彦悰,都曾参加译场,亲近玄奘多年,所叙事迹,大都得之亲自见闻,比较可信,故可称之为玄奘传记的基本资料。其中有关西域的国名,游历之行程,西域与印度的风土等,均详实记载,为研究玄奘生平行迹及唐代长安文化之珍贵文献。但本传对玄奘的生卒年及其前半生的重要行事,均无明确的记载,为其不足之处。
各种藏经均有收录,单行本以金陵刻经处本为最佳。近世有法文译本、日文译本和英文译本,1959年又有李荣熙的英译本。注释则有日本护命撰《解节经》四卷和《记》三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