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纲五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白虎通·三纲六纪》: “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记·乐记》: “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提网的总绳,为纲,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西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儒家用以配合“三纲”,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例第二十一回: “次该金莲掷,说道:‘鲍老儿,临老入花丛,坏了三纲五常,问他个非奸做贼拿。’”

☚ 铺谋定计   酒阑 ☛

三纲五常sāngāng-wǔcháng

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一套伦理道德标准。三纲之说,人们大多数认为是起源于韩非,其实不是这样的。三纲实际起源于荀子。“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这是主张君权。“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头目而覆胸腹也”,这里又主张父权。“请问为人妻?曰: 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这是主张夫权。这些话,虽无三纲之名,却有三纲之实。然而明确提出三纲概念的是董仲舒,《白虎通义》将三纲作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简称而完全明确下来。
五常说来自孟子:“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但孟子没有把“信”作为一种道德和仁义礼智合称,只是把“信”与孝、悌、忠等连称。完成这一工作的是董仲舒。
最先并称三纲、五常的,是东汉后期马融的《论语注》。《论语·为政》说:“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马融说:“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这虽与孔子本义有很大差别,但却标志着封建纲纪与处理这些纲纪的道德原则的结合。隋唐以后,三纲五常的提法,作为封建道德的核心概念,就很普遍了。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 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为古代主要道德规范。《论语·为政》“周因于夏礼”何晏集解引汉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明朱有燉《香囊怨》第四折:“你每这院里人,只知道迎新送旧,留人接客,是你每衣饭,那三纲五常的大道理,如何得知?”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

跟人的关系:人头(~熟)
 与别人或群众的关系:人缘(有~)
男女关系:首尾
旧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五伦 五常(三纲~)
结拜的关系:拜把(~弟兄)
社会活动结成的关系:社会关系
 辗转相连的社会关系:瓜葛
恶劣的人际关系:火风

☚ 关系2   亲属关系 ☛

三纲五常

西汉董仲舒理论化、系统化的中国儒家伦理纲常学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永衡的道德。三纲五常既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准则,也是整个封建立法的根本指导原则。“三纲五常”来源于先秦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思想和仁义道德的说教,董仲舒为论证其合理性和永衡性,用“天人感应论”给“三纲五常”披上了神学外衣。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取于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天之道就是阳尊阴卑,阳贵阴贱,阳永远处于主导地位,阴永远处于从属地位。臣侍君、子侍父,妻侍夫是天经地义,因为“君为臣纲”是第一纲,君主秉天意而行事,所以,君主依天意而立法,谁也不能违背,否则,上违天意,下抗君主,违背“五常”,必遭惩罚。董仲舒宣布: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三纲五常依据天意永远也不能改变,这就使三纲五常固定化,系统化,神学化了。三纲五常学说是儒家宗法等级思想和宗法等级制度的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经过董仲舒的神学论证,将其永衡化,并且确立为封建立法的根本指导原则,它表明,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制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纲五常

体现封建宗法关系伦理纲常,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立法、司法指导原则。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 父为阳,子为阴; 夫为阳,妻为阴”(《春积繁露·基义》) 是封建宗法等级的 “天之制”。“天意”、“天志”,把儒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升为神的法则。“五常”,董仲舒指“仁、谊、礼、志、信” 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孔颖达的《尚书》疏则指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五常”。从汉至唐,随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法典化,礼入于律,“三纲五常”不仅是封建宗法伦理的核心,而且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立法、司法的根本指导原则。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中国传统儒学中重要的伦理准则之一。“三纲”语出《白虎通·三纲三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原意是提网的总绳,在这里表示居于支配地位。“五常”语出《白虎通·情性》:“五常者何?谓仁、义、礼、信、智也。仁者,不忍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常”意为永恒的真理。三纲与五常经常配合使用,作为维持封建等级制度,束缚人的思想的道德规范。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进步知识界对三纲五常进行猛烈的抨击,明确指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性别革命”等口号,呼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伦理关系。

☚ 人伦   十义 ☛

三纲五常

简称纲常。古代封建社会特别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原则规范。“三纲”指三种主要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原则;“五常”指五种基本道德规范。“三纲”内容最早见于战国末《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之常道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唐·孔颖达疏引《礼纬·会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西汉董仲舒以阴阳论君臣、父子、夫妻间主从关系,并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东汉《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提出:“夫仁、谊(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举贤良对策》)。又“五常”另有二义,一指“五典”,《尚经·泰誓》:“狎侮五常。”唐·孔颖达疏:“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二指“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东汉郑玄注:“五常,五行也。”唐·孔颖达疏:“道达人情以五常之行,谓依金、木、水、火、土之性也。”佛教亦有三纲之说。佛教以“三纲”指三种职设,即上座、寺主(或称“典座”)、维那(或称“悦众”)。《僧史略》卷中: “寺之设也,三纲主焉。”其还以“五戒”配“五常”,“仁者,不杀戒也;义者,不盗戒也;礼者,不饮酒戒也;智者,不妄语戒也;信者,不邪淫戒也。”作为封建社会主要伦理关系和道德原则规范的“三纲五常”,在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

三纲五常

209 三纲五常

简称“纲常”。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伦理政治教条。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从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以及孔孟宣扬的仁、义、礼、智等发展而来。西汉董仲舒将三纲五常与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理论相结合,提出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是不可改变,永恒存在的。又说:“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东汉《白虎通义》对三纲五常也有阐述。此后三纲五常就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伦理政治教条,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

☚ 黄老学说   性三品说 ☛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sangang wuchang

“三纲”和“五常”的合称,简称“纲常”。是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教条。由西汉董仲舒提出,见于《汉书·董仲舒传》和《白虎通义》。三纲,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提网的总绳;为纲,是居于主要地位或支配地位的意思。含义是: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的支配统治权力;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只有绝对的效忠和服从的义务。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一》中说:“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五者所当修饬也。”所谓“仁”,含义极广,包括孔子讲的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董仲舒及以后取爱人这一含义。所谓“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孟子说:“敬长,义也。”董仲舒说:“立义以明尊卑之分。”所谓“礼”,则是指封建社会约束人们思想、言论和行为的各种礼仪、制度和规范。所谓“智”,是指人们的是非之心,即按照封建道德来判断是非的才能和智慧。所谓“信”,则是要求人们忠诚老实,专心一意按封建道德办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违背它。三纲五常作为统治者套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作为一套封建道德规范体系,对于巩固我国的封建制度,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 三从四德   圣贤 ☛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简称“纲常”。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道德准则。语出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中《为政》篇引汉代马融的一段话: “所因谓三纲五常。” “三纲” 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的本意为提网的总绳,这里引申指人际关系中的支配地位。“三纲”表明在君臣、父子、夫妇关系中,君、父、夫处于支配地位,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两性之间极为不平等的等级关系。“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道德范畴,“常”为亘古不变之意。“仁”,孔子讲为爱人,还包括孝悌、忠恕、恭、良、俭、让等品德;“义”主要指尊长、明亲卑;“礼”指封建社会约束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各种礼仪制度和规范 (详见 《礼记》篇); “智”指才智; “信”指忠诚。“三纲”之义取阴阳之道,所谓有阴阳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所以女性在“三纲”的道德要求中是处于最卑下的地位的。到了董仲舒“阳尊阴卑”及天人感应思想的出笼,“三纲五常”思想赋有了天意的神秘色彩。宋明理学又把“三纲五常”当作“理”,朱熹认为: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之理流行,无所运而不在。”(《朱文公文集·读大纪》)从哲学的高度将“纲常”说成是万古不变的东西。“三纲五常”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不断形成的,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教精义之中,也体现君臣、父子、夫妇三种范畴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成为封建社会中个人成败荣辱的道德准绳。

☚ 贞节观   三从四德 ☛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Sangang wuchang

简称“纲常”。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三纲”指封建社会的三种主要道德关系,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的本意指提纲的总绳,这里引申指人际关系中的支配地位。“三纲”表明,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占有绝对的支配统治权力;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只有绝对效忠和服从的义务;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关系。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封建道德范畴、道德教条。“仁”的含义极广,孔子讲仁者爱人,还包括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孟子》和《礼记·中庸》中讲仁是“亲亲”;董仲舒和以后的一些学者认为仁即是爱人。“义”,一般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也有多种具体解释。《礼记·中庸》认为“义者,宜也”;董仲舒主张“立义以明尊卑之分”;韩愈说“行而宜之之谓义”。“礼”指封建社会约束人的思想、言行的各种礼仪制度和规范。“智”指人们的是非之心,即按照封建道德来判断是非的才能和智慧。“信”指办事、说话要守信用,忠诚老实,一心一意按照封建道德办事。
“三纲五常”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与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形成,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释。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关系的道德准则。《礼记·乐记》中讲:“然后圣人作,为父君臣,以为纲纪。”(《孟子·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此时,这些道德准则虽在维护着封建的等级关系,但尚未明确君、父、夫是臣、子、妻之纲,程度不同地注意到双方各自的义务。战国末期,韩非片面强调单方面的义务,强调一方绝对服从另一方。他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西汉的董仲舒,提出了“三纲”的概念,并赋予它以神秘的色彩,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把“三纲”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并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这种主从关系,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父、子支配统治臣、子、妇是天经地义的。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宋明理学家又把“三纲五常”当作“理”,朱熹主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之理流行,无所运而不在”(《朱文公文集·读大纪》)。认为“理”是永恒存在的,从哲学的高度将“三纲五常”说成是永恒的、不变的东西。“三纲五常”作为一套完整的封建道德规范体系,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巩固我国的封建制度,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 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仇   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 ☛

三纲五常

见“政治学”中的“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简称“纲常”。儒家学说中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伦理理论。先秦儒家提出“五伦”的观念,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关系,认为只有用体现尊卑制度等级秩序的“礼”来处理这五种关系,人类社会才能进入理想境界。西汉董仲舒将其中的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突出出来,强调他们之间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称之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他认为“三纲”是根据“天意”建立的,是永恒的不变的,“天之道”,“贵阳而贱阴”,阳尊阴卑是天地自然具有的道理;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的一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的一面,阳永远处于主导、尊贵的地位而阴则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永恒不变的准则,也是统治者推行“王道”的工具。东汉儒家著作《白虎通义》对三纲五常有阐述。


三纲五常

见“政治学”中的“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三綱五常sān gāng wǔ cháng

“三纲”、“五常”的合称。封建社会的主要道德规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素问玄机原病式 ·序》:“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sān gāng wǔ cháng

the three cardinal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father guides son,and husband guides wife〕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res〔benevolence,righteousness,propriety,wisdom and fidelity〕— principles of feudal moral conduct; the old ethical principles/《新民丛报》说,~的旧教育,把十几岁的青年,变为八十岁的老翁,同槁木死灰差不多,这些话对。(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Ⅰ—58) The New People’s Journal is quite right in saying that education based on the old ethical principles has turned many a young man in his teens into the semblance of a lifeless,aged grandfather.
❍ 对她说来,所谓~、祖宗法制只能用来适应自己,决不能让它束缚自己。(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 7) From her point of view the principles of moral conduct and the ancestral code existed to suit her needs,and she was certainly not prepared to let them inhibit her.

三纲五常san gang wu chang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father guides son,and husband guides wife)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righteousness,propriety,wisdom and fidelity) as specified in the feudal ethical code

三纲五常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father guides son,and husband guides wife)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righteousness,propriety,wisdom and fidelity)

三纲五常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father guides son and husband guides wife)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righteousness,propriety,wisdom and fide lity)—feudal ethical code(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

伦理道德规范。战国至秦汉时开始确立。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的主从关系。《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纲纪”条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西汉董仲舒则据阳阴五行说予以论证:“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春秋繁露·基义》),宣称“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同上)。《白虎通》立有“三纲”一目,详加阐述。五常,指仁、谊(义)、礼、知(智)、信。《汉书·董仲舒传》:“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五者所当修饬也。”儒家以五常配合三纲,处理人伦与人际关系。“三纲五常”的合称始见于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论语· 为政》“殷因于夏礼……”何晏注引东汉马融语:“所因,谓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伦理道德观念,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将其奉为信条,强迫人民遵守。

三纲五常sān gāng wǔ háng

【解义】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指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标准。
【用法】多指封建社会提倡的旧礼教和伦理道德规范。
【例句】~已不再是我们今天的伦理道德标准了。
【近义】清规戒律

三纲五常sān ɡānɡ wu? chánɡ

【释义】封建统治阶级提倡的一套伦理道德标准。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妇纲).
??(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 ?? ??? ??? ?? ??? ??.
??? ??.
【例句】1.儒家三纲五常的学说正是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精神武器。
????? ???? ??? ????? ????? ??? ????? ??? ??? ??????? ???? ????.
2.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中,某些已经不用于当今时代。
????? ?? ??? ? ??? ?? ?? ?? ??.
【近义词】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sānɡānɡ-wǔchánɡ

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为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sān ɡānɡ wǔ chánɡ

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三纲: 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 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也作“五常三纲”、“三纲五伦”。

三纲五常sān gāng wǔ cháng

【解义】 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指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标准。
【例句】 ~已不再是我们今天的伦理道德标准了。
【近义】 清规戒律

三纲五常san gang wu chang

纲:标准。常:规范。三纲: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泛指我国封建社会中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
【也作】五常三纲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sān gāng wǔ cháng;sān cóng sì dé

三纲: 封建社会中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泛指封建社会所推行的伦理道德标准和限制奴役妇女的礼教。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丁氏在娘家时,只懂得描龙绣凤,读一读《女四书》和《列女传》,听长辈讲一些~的大道理。”

三纲五常sāngāng-wǔcháng

〔并列〕 三纲,父为子、君为臣、夫为妻纲的主要道德关系。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不变道德标准。即我国封建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姚雪垠《李自成》1卷29章:“你们讲的是~,做的是男盗女娼。”
△ 主要用于中国封建时代。
【近义】伦理道德

三纲五常sān gāng wǔ cháng

《论语·为政》朱熹注:“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指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