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一) 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 君臣、父子、夫妇也。”又引《礼含文嘉》 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刘子翚《屏山集钞·谕俗十二首》之三:“三纲既自绝,余泽岂更遥。”参见 【三纲五常】。 (二) 寺院主要职务有上座、维那、典座,称三纲。唐李白《李太白全集》二八《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三纲等皆论穷弥天,惠湛清月。”王琦注引《翻译名义集》:“寺立三纲,上座、维那、典座也。” 三纲 034 三纲封建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伦理对君权、父权、夫权的基本规定。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韩非最早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董仲舒依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指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也”(《春秋繁露·基义》),认为三纲是神的意志。《白虎通·三纲六纪》明确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要求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统治权。 ☚ 气节 五常 ☛ 三纲见“伦理学”中的“三纲”。 三纲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说,意谓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这是封建教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