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用途 用途用场 用头 用项 另见:使用 应用 作用 价值 效果 功效 ☚ 用途 无用 ☛ 三用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通常被认为是诗的三种表现方法。赋、比、兴名目提出较早,《周礼·春官》中“六诗”即为“赋比兴”三目,后《毛诗序》改“六诗”为“六义”但它只对“风雅颂”作了解释,而于“赋比兴”一字不提。后人在对此三者的解释方面,对赋的认识较一致,认为它具有铺陈直述、体物写志的特点,而于比兴,则多有歧异,汉儒中郑玄与郑众分别代表了两种说法。郑玄曰“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强调比兴与政治得失的关系,较多地注意比兴的外部联系;郑众则言:“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强调方法与客观物象的关系,更多地注意比兴的内部规律。这两种说法对后世文学批评都有很大影响,前者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兴义”“兴寄”的美刺功能,反对文学中形式主义;后者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兴象”、“兴趣”艺术特征,重视文学自身的规律,但二者都没有阐明比兴的形象思维特点。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对比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 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并指出比与兴的不同:“比显而兴隐”,比用来比附事理,因此用比要“切类以指事”、“蓄愤以斥言”;兴是用来兴起感情的,故用兴则“依微以拟议”、“环譬以托讽”。不过,唐代以前,并没有将“赋比兴”作为诗法提出来,提出“三用”说的是唐代孔颖达,他在《毛诗正义》中明确提出“三体三用”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赋、比、兴是诗之作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赋、比、兴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赋比兴”的理论论述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