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教sān jiào指儒、道、佛三教。《北史·周纪》卷下: “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三教 三教中国古代笑话。一人尊奉三教,塑像先孔子,次老君,次释迦。道士见之,即移老君于中。僧来又移释迦于中。士来仍移孔子于中。三圣自相谓曰:“我们自好好的,却被人搬来搬去,搬得我们坏了。”赞曰:三个圣人都有徒弟,各尊其师,谁肯相让?原来一处坐不的。孔子有个徒弟姓管,却抵死要让释迦首坐,与他人师弟之情迥别。 ☚ 三騃 三阿弟 ☛ 三教 三教夏元鼎《沁园春·和吕洞宾》:“金不坏,合朋合德,三教同归。”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 ☚ 三花 三景八表 ☛ 三教sān jiào指儒、释、道。王梵志《道士头侧方》:“三教同一体,徒自浪褒扬。” 三教指儒教、道教、释教。《艺文类聚》七六引有南朝梁武帝《会三教诗》。又引有梁简文帝《和会三教诗》。《北史·周本纪下》:“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太平广记》二七一引唐牛肃《记闻》:“ (牛应贞) 著文章百余首,后遂学穷三教,博涉多能。” 三教sānjiào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例如:“上海市郊区‘八五’期间将建立普教、职教和成人教育‘三教’并举相互沟通布局合理的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的人才。”(《解放日报》1991.5.19)“山西省阳泉市坚持教育综合改革,建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优化教育体系,形成了‘三教’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国教育报》1992.6.20) 三教 三教战国时期秦国改革家商鞅提出的一种宣传方针,在历史上被称做“三教”。商鞅把“壹赏”、“壹刑”、“壹教”视为治国“三教”,即宣传统一的奖励制度,宣传统一的刑罚制度,宣传统一的思想理论。商鞅认为,只要抓住这三教,充分发挥其作用,国家就能治理好。他说:“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戳,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赏刑》),实行这三教,民众知道自己该做的事情,国家就没有不好的风俗。商鞅认为,在宣传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把三教协调起来,以“三教”统一和提高民众的认识。商鞅主张奖赏一定要厚,刑法一定要严,“淫道”一定要堵住,不让那些能言善辩,卖弄聪明的人得到尊贵,不让那些到处奔走谋求官职的人得到重用,不让那些长于儒学的人得到名誉地位。用赏,这是诱导的办法;用罚,这是威迫的办法;用言,这是说服的办法。为了有效地实行三教,商鞅特别注重三教都得统一。 ☚ 三表法 三惑 ☛ 三教学术类名词。指三种品德,或指三个学派。始于汉代。汉儒宣传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以忠、敬、文教人,故名。《白虎通·三教》:“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也。”两汉之际佛教入传以后,称儒、佛、道为三教。《北史·周纪下》:“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三教❶汉儒宣扬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是为三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