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sāndà gǎizào指50年代初开始的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基本完成。例如:“在三大改造高潮出现以后,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各部门、各省市向中央提出各种报告和要求。”(《周恩来选集》下231页,人民出版社,1984)“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占优势,但仍然允许个体经济和农民家庭副业的存在和发展。”(《人民日报》1991.2. 25) 三大改造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统称。 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前提下,把小农经济逐步改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关系变革。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同时小农经济分散落后,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这在国家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已经显现出来。我国通过建立和发展各种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途径来解决这种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农民就有互助合作的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同年12月25日下发各级党委试行。从此农业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开展起来。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实行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的政策,采取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逐步发展。具体过程是,首先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接着发展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然后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集体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中共中央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决议:1953年12月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5年10月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1955年11月和1956年分别公布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到1956年年底,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达1.2亿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其中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为1亿户,占农户总数的8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以前基本上有序进行,1955年下半年合作化高潮兴起后,则产生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的缺点。 2.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手工业在城乡人民生产生活、劳动就业、活跃市场和增加出口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个体手工业具有规模小、生产率低、经营分散的特点。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手工业行业复杂、产品繁多等状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首先引导手工业劳动者从供销方面组织起来,进而发展到生产合作。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进行典型示范,通过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有领导、有步骤地把手工业者引导上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年底,中华全国合作社联社召开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提出了合作化的计划。1954年11月,政务院成立了手工业管理局,具体领导手工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年底,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占从业人员的92.2%,合作化手工业产值占手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基本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曾出现一些缺点和偏差: 由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影响,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存在着不顾行业特点、过于强调合作和统一计算盈亏的缺点,造成一部分手工业产品质量和产量下降、品种花色减少,从而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3.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生产关系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不是采取无偿没收的办法,而是采取和平的改造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对私营工商业者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逐步将他们由剥削者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对私营企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变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步,由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有高级、低级两种形式。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在工业方面是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为经销代销。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从流通领域控制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其初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企业的性质并未改变。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则是对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改变其企业性质。公私合营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进行。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公私合营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体制,企业税后利润按公积金、公益金、股息红利进行分配;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则对私股实行定息形式,企业生产资料统一由国家支配。1966年9月停止支付股息,公私合营企业完全转为全民所有。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工商业改造也进入了高潮。1956年年底,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加入合营,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而实现了马克思(Marx, Karl, 1818—1883)关于通过和平赎买实现国有化的设想。但在改造后期,也存在步子过快、要求过急、盲目合并、改组过多的弊病。 三大改造san da gai zao【历史】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handicraft industry and capitalist indust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