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sanguo liangjin nan beichao wenxuelilun piping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文论著述和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批评在三国两晋时期走向自觉,在南北朝时期趋向成熟。出现了一批对后世有影响的理论批评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
建安时代,随着文学创作的逐渐自觉,文人的文学交往活动增加,也出现了品评文章的风气。曹丕的《典论·论文》便对“七子”的各体文章创作予以品评,并提出了“文以气为主”、作品风格受作家才性影响的观点。他还把“文章”的地位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初步划分了文体四科,指出了“诗赋欲丽”的特点。
西晋时期,文学进一步繁荣。陆机的《文赋》论述了十种文体的风格特征,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比曹丕的文体分类更细密,也更重视形式的轻巧绮靡,反映了西晋文学的新风气。《文赋》还描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活动;论述了立意、修辞等问题。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在魏晋以来已经出现的文学理论著作基础上总结性的巨著,体大精深,论述周密。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他把文学的发展同政治的变迁联系起来,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同时也注意文学本身的“通”、“变”关系。他主张“为情而造文”,总结了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他还阐述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态度和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钟嵘的《诗品》专门评论五言诗,提倡既有风骨又有文采的作品,批评当时堆砌典故和刻意追求声律的诗风。他提出好诗要有“滋味”,“文已尽而意有余”,为后来许多诗人、批评家所接受和发挥。
总之,由单篇的论述发展到整部的著作,由一般的文学批评发展到系统的理论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成熟,达到高峰。文学的特点得到了比较完整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