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吏三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

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皆为五古。唐杜甫作。肃宗乾元二年,围困相州安庆绪叛军的九节度使二十万大军因宦官掣肘、军无统帅,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佚。杜甫当时正从洛阳回华州任所,沿途目睹此况,写下这组诗。诗中有对人民苦难的深厚同情,有对出征者的劝慰,也有对慷慨赴国难战士的热情赞扬,表现了诗人爱国爱民的崇高感情。诗歌采用乐府民歌体,通过对话和独白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真实深刻,语言也很朴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代表作品。

☚ 北征   秋兴 ☛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

唐代组诗名。五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七。包括《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属于杜甫所创制“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的新题乐府。作于乾元二年(759)春。是时唐军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安庆绪部于邺城(今河南安阳),结果大败,为扭转危局,朝廷遂向民间强行征兵。杜甫于洛阳返华州(今陕西华县)途中目睹此事,有感而发,写下这组诗。诗中反映安史之乱造成的残破景象,揭露唐王朝的腐败及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诗人对人民的高度同情和对国事的深切忧念,是杜集中诗史式的名篇。六首诗各写一事,独自成章,又互有关联,浑然一体。“‘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该组诗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写之中,以个别反映一般,描述情事,刻画入微,摹写人物,声情毕肖,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严谨灵动。唐汝询曰:“杜五言古,体情莫妙于‘三别’,叹事莫核于‘三吏’。”(《杜诗详注》卷五引)王嗣奭曰:此数章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又曰:“一一刻画宛然,同工异曲,随物赋形,真造化手也。”(同上卷七引)杨伦云:“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摹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苕华》、《草黄》之哀,不是过也。乐天《古乐府》、《秦中吟》等篇,亦自此出,而语稍平易,不及杜之沉警独绝矣。”(《杜诗镜铨》卷五)

☚ 羌村三首   石壕吏 ☛

三吏三别

组诗。唐杜甫作。包括《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6篇。描写安史之乱时唐政府军在民间征发兵员所引起的种种不幸,反映战乱造成的社会残破,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于客观具体的描写中寓深切的忧时伤乱之感,尤善于描绘细节,又善运用俗语,艺术感染力很强,对后世现实主义诗作影响很大。

三吏三别

新乐府诗。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今河南巩义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年) 春写成的一组 “既事名篇” 。包括6首诗作: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肃宗乾元初、安史叛军安庆绪据守邺城,唐朝派郭子仪、李光弼等9节度使率军围攻,诸军无统帅,而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于是大军溃于城下、时局再度紧张起来。杜甫于乾元初年(758年)6月由左拾遗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冬末,曾到洛阳看望故乡。邺城战败后,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这6首诗即写途中耳闻目睹之事实。诗中对因安史之乱引起的社会残破景象,人民的痛苦生活,都有较具体的描述,抒发了作者高度同情人民和忧念时局的心情。艺术上现实主义特色最为突出,每一篇都是典型概括的绝好范例。他还善于把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巧妙地融进具体的客观描述之中。且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使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皆出神入化、不留斧痕。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现实主义诗作的杰出代表。通过此“组诗”,可窥“诗圣”所作之“诗史”之一斑。在文学史上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