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米泉县
有“塞外江南”之称的新疆著名水稻产区——米泉县,史称古牧地。西汉以前是北方诸民族游牧之地。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属西域都护府。唐属轮台,隶于北庭都护府。清属迪化县。民国10年 (1921年)置三道坝县佐,民国17年(1928年)设县,定名乾德,隶于迪化专区。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更名米泉县,并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总面积9 570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古牧地镇,南距乌鲁木齐市17公里。
辖4乡、2镇、73个行政村。辖区内有西北石油地质局第一普查大队、第一物探大队、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天山化工厂、汽车改装厂、铁厂沟大型露天煤矿、兵团农六师102团场等中央、自治区属大中企事业单位20多家。1995年底全县总人口16. 51万人。有回、汉、维吾尔、哈萨克等23个民族,其中回族6.0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36.7%,是昌吉州主体民族主要聚居县之一;农村人口7. 3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4. 7%;农村劳动力5.41万人。
全县有耕地1. 37万公顷,农村人均耕地2. 1亩;草场36. 1万公顷;林地2. 71万公顷,其中山地林区以天然针叶林为主,沙漠灌木林以红柳、梭梭为主;养殖水面412公顷。水资源有水磨沟河、铁厂沟河、老龙河3条主要河流,地表水年径流量1. 2亿立方米;地下补给量1. 16亿立方米。
主要矿产资源中煤储量约18亿吨,石灰石储量5亿吨,还有铁矿石、石油、陶土、芒硝等。
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鹿、雪豹、黄羊、熊、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主要有贝母、党参、阿魏、甘草等156种。
旅游资源有列为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的瞎熊沟和万滑塔、唐轮台遗址等古迹。
米泉县为新疆经济强县之一,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都位居自治区县 (市) 前列,还是自治区财政上解县(市)之一。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12. 66亿元,工业总产值4. 5亿元,农业总产值1. 32亿元,财政收入4 77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1亿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1. 9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 059元。
农业以水稻为主,种稻历史悠久,被誉为“鱼米之乡”,是新疆两大优质米生产基地之一,并进入全国单季稻高产县行列。199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 970公顷,粮食总产7. 1万吨,平均亩产527. 5公斤,人均粮食产量491. 1公斤; 其中水稻5 570公顷,水稻总产5. 19吨,平均亩产620. 5公斤。米泉县农业还有城郊型农业的鲜明特点,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养殖、果林等基地基本建成,并向着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和销售定向化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80年代后期即成为新疆第二个乡镇企业总收入超亿元县,1994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100个乡镇企业发展好的县之一。现已形成煤炭、建材、轻工、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并生产了线路器材、石油助剂、玻璃器皿、纸类等一批拳头产品,其中有5种产品填补了自治区的空白。
米泉县重视横向经济技术协作,与全国28个省市的200多个单位有协作关系。1990年获“全国横向经济协作先进县”称号。已逐步形成22个门类,可生产1 100多种产品的工业体系,发展了一批地方名特产品,有9种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1995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7.3%。
已建成水库11座,库容2 665万立方米,机电井920眼,灌溉渠道630公里,年引水量4 4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2万公顷。有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2.08万千瓦。农村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县城建设纳入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受大城市的辐射,城乡电力、交通、邮电、通讯都日益现代化。
1985年被命名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在自治区较早成为无文盲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有“新疆花儿之乡”称誉。还是自治区首批13个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