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状况
安徽省地处江淮流域。历史上,淮河、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严重,丘陵地区干旱频繁,是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1949年以后,全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40多年来,完成投资65.92亿元,其中1979年至1992年完成32.9亿元,约相当于前30年完成投资之和。
到1992年底,水利建设完成投资52.95亿元,占农业投资的80.3%,其中用于治淮工程24.56亿元。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初步控制了普通水旱灾害,基本上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城乡安全。到1992年底已建成: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龙河口、黄栗树、沙河集、花凉亭、董铺、陈村十大水库,加上4000多个中小型水库,总库容183亿立方米,比1949年增加831倍;机电排灌设备由1949年的48千瓦发展到322.4万千瓦,其中装机在2500千瓦以上的机电排灌站34个、共39万千瓦;整治河道435条、长10300公里;修筑堤防1.94万公里;建成水闸1941座,其中1000秒立方米以上的水闸36座;小水电装机13.93万千瓦。
在防洪方面,淮河流域自50年代初期相继修建了佛子岭等4座大型水库及一大批中、小型水库,总库容58.02亿立方米,拦蓄了山洪,减轻了淮河中游洪水负担;沿淮河干流修建行洪区18处、蓄洪区4处,控制总库容80多亿立方米;同时培修加高淮北大堤和淮南、蚌埠等确保圈堤共1015.98公里。长江贯穿安徽省17个县、市,长401公里。1949年以来,培修加高两岸干堤749.5公里,兴修内河堤圩9672.5公里,使长江江堤一般能防御1949年型洪水,同马、无为大堤能争取防御1954年型洪水。在农田灌溉方面,兴建了淠史杭、驷马山等大型灌区,万亩以上灌区350处。江淮之间丘陵区,原是易旱多灾之地,自1958年兴建淠史杭工程,到1992年有效灌溉面积已达900多万亩,从1959年以来,累计已灌溉农田2亿多亩。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可灌溉滁河两岸农田114万亩。在除涝方面,全省易涝面积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和沿江圩区。对淮北平原的骨干河道进行了整治,对一些河道水系进行了调整,兴修了新卞河、茨淮新河等骨干河道;对沿江圩区采取联圩、并圩、河口建闸、加高堤防、开挖撇洪沟、修建机电排灌站、圩内进行排灌渠系配套等建设。
由于完成了上述工程,大大增强了抗灾能力,促进了农业增产。防洪受益面积达到3301万亩,占需要防洪面积的79%,其中达到20年一遇标准的2435万亩;达到3年一遇以上的除涝面积2968万亩,占易受涝面积的80%;灌溉面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1233.88万亩达到4153.0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891.61万亩,占全省耕地的44.48%。
全省已建成商品粮基地县22个,棉花基地县7个,优质米、优质茶等基地7个;建成国营农、牧良(原)种场324个,有耕地14.2万亩,果园7万亩,茶园3.7万亩;建成农业技术推广站356个,其中县及县以上62个。国营农业企事业单位已形成体系,初具规模,为科学种田起到了积极作用。农垦系统已建成国营农场20个,茶场5个,果园场1个,场办工业企业176个,运输单位12个,建筑单位23个;现拥有土地109.6万亩,其中耕地52万亩,茶园5万亩,果园2万亩;到1992年底固定资产原值2.6亿元,净值1.8亿元。全省林业用地面积已达626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580万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1.42倍;建成国营林场114个,经营面积267万亩,国营苗圃79个;拥有年产纤维板3.26万立方米,刨花板7.1万立方米,胶合板2.55万立方米,以及林产化工产品等的生产能力。气象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现已有各级气象台站81个,担负各项气象业务的探测、预报与服务;建成了以天气雷达、卫星遥感为主的综合遥测系统;形成现代化的通讯系统、气象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和多种服务手段,为全省国民经济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