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体石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三国魏碑刻。又称《正始石经》。魏废帝曹芳正始二年刻,立于洛阳太学前。原石晋代即崩垮而没人土中,后世有残石出土,数量不可断定,仅得二千余字。所刻经书据残石看为《尚书》、《春秋》。书者一说为卫觊,一说为邯郸淳,一说为嵇康。以古文、篆、隶三体书写。 ☚ 曹娥碑 天发神谶碑 ☛ 三体石经又称正始石经,魏石经。三国魏正始二年(241年)刻石刊立的“国定”经书写本。原物共35石,是邯郸惇用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对照书写,内容为《尚书》、《春秋》及《左传》的一部分,总字数约147000字,但经西晋永嘉之乱后,崩损散失不少,仅剩下部分散石以及拓本的残篇。“三体”中的“古文”一体,同《说文解字》、《汗简》所收的古文大体相近,但与近代出土的战国东土文字资料略有区别,当系辗转相传至魏人手中的战国文字资料。石碑原在今河南偃师县朱家圪村, 已毁。 自宋代以来, 常有残石被发现, 前后所发现的文字有2500之多, 为 《尚书》、 《春秋》 两经文字。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三體石經 三體石經 sāntǐshíjīng 亦稱“正始石經”、“三字石經”。儒家經書定本之一。三國魏齊王芳正始年間,鐫刻儒家經書,立石太學,因用篆、隸、古文三種字體書寫,故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樹之於[太學講]堂西,石長八尺,廣四尺,列石於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廣三十丈。”《北史·江式傳》:“[魏]又建三字石經於漢碑西,其文蔚焕,三體復宣。校之《說文》,篆、隸大同,而古字少異。”《隋書·經籍志一》:“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經,於自洛陽從于鄴都,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没于水……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宋·洪适《隸續》:“魏三體石經,《左傳》遺字:古文三百七,篆文二百七十,隸書二百九十五。” 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也叫“魏石经”,用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刊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典。曹魏正始二年(241年)建于洛阳太学,共三十五石,有《尚书》《春秋》和《左传》(未刊全)。三体对照直下,也有成“品”字式的。西晋永嘉之乱后,三体石经多崩毁。以后辗转迁徙,残石多散佚。洪适(kuò)《隶续》、郭忠恕《汗简》和夏竦《古文四声韵》均据残石拓本有所采入。孙海波著有《魏三字石经集录》(北平大业印刷局,1937年)。现西安市碑林存有部分残石。参阅王国维《观堂集林·魏石经考》。 ☚ 熹平石经 魏石经 ☛ 三体石经亦称“正始石经”、“魏石经”。三国正始(魏齐王芳年号)年间所立。其内容是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体刻写的《尚书》、《春秋》。共35块石碑,约147000字。每字先列古文,再写小篆和隶书。其中“古文”一体同《说文解字》所收古文相近,笔画尖细。原碑在今河南偃师县附近,后来崩毁亡佚,今仅存拓本。经历年出土,前后共得2500余字。 三体石经见“正始石经”。 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santishijing三国魏正始二年(241)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刻写在石碑上的《尚书》、《春秋》和《左传》。也叫“正始石经”或“魏石经”。碑址原在洛阳汉魏故城南朱家圪垱、龙虎滩一带,已毁。宋代以来不断有残石出土,先后所出共得字2500余个。原碑的数字,各书所记不同。据今人马衡按残石对比推定,应为27面。 ☚ 文字改革 瓦当文 ☛ 三体石经又称“魏石经”或“正始石经”。三国魏曹芳正始二年(241年)刊立,刻有《尚书》、《春秋》和《左传》。碑文用古文、小篆和汉隶3种字体书写,故名。原在洛阳汉魏故城南朱家圪壋,龙虎滩一带,已毁。宋以后常有残石出土,前后约得2500余字。 三体石经见“语言文字”中的“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san ti shi jingThree Font Stone Classic→嵇康 (Ji Ka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