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人行,必有我师[七·二十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选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鉴赏〕 孔子一贯主张学无常师,从来不把学习活动只限制在学校之内,也不认为只有学校的教师才有资格称老师。正因为他虚心向一切有知识的人求教,所以他“入太庙,每事问”(《八佾》),因此在战国时期有七岁童子项橐为孔子师的传说。据记载,孔子曾向鲁乐官襄子学弹琴,向鲁之附庸国君主郯子学古史知识,又曾问礼于老子。孔子如此好学,所以博学多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正是他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所得出的宝贵的经验之谈。 语录中的“善者”不一定是指道德行为,也指长处,优点;同样,语中“不善者”并非必定是说不道德的行为,也指短处、缺点。个体总是存在着差别,不同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三人同行,或多人同行,如果看到有人在某方面胜过自己,有某种令人羡慕的优点或长处,那就见贤思齐;不然,如果发现某人有某种缺点,则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告诫,检查自己身上是否也有,有则改之。这样无论是有优点的人,还是有缺点的人,或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都能让我知道怎样完善自己,怎样提高自己。因此,他们也都可以说是促使我进步的老师。 人的通病是在向他人学习时,往往只注意那些贤于自己、高于自己的人,以为只有这些人才值得自己学习。然而这些人在特定的范围内是有限的。这样就限制了自己的学习机会,减少了自己获得更大进步的可能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是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因素,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素。这样,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实际上我能从所有的人身上吸取教益,从而无限地扩大了学习的范围。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说:“师人有穷,师善无穷;师善有穷,师不善无穷。”(转引自张岱《四书遇》)这句话揭示了孔子至理名言所包含的深刻智慧。 俗语云: 旁观者清。一个人往往不容易看清自己的问题所在,相反,对别人的状况,尤其是对他人的缺点看得清清楚楚。我们不能因此而热衷于议论他人,而是相反,利用人的这一特点来观照自己,就是说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吕祖谦说:“人皆知以己观己之难,而不知以人观己之易。因人之善,见己之恶;因人之恶,见己之善,观孰切于此者乎?”(《东莱博议·晋怀公杀狐突》)可见,在这里做有心人,有意识地将他人与自己做比较是重要的,当然,不是像许多人那样,以此寻找傲人、自鸣得意的理由,而是看到真实的自我,找到自己与高标准的差距,以便知道努力的方向。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讲“向他人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人嘴上虽如此讲,但是平时十分自负,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用某种成见或疑心看别人,或总是用几分不服别人的心理,甚至嫉妒的心理看别人的长处,因而常常轻视、鄙视,甚至厌恶别人。看到别人的缺点也不用以自警,而是嘲笑别人、自我欣赏。如此,“向他人学习”就变为一句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口号。因此我们要学习孔子的好学精神,像他那样有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强烈愿望,有尊重、了解他人的诚意,以便让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至理名言真正为我所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述而》) 鉴 赏 孔子一贯主张学无常师,从来不把学习活动只限制在学校之内,也不认为只有学校的教师才有资格称老师。正因为他虚心向一切有知识的人求教,所以他“入太庙,每事问”(《八佾》),因此在战国时期有七岁童子项橐为孔子师的传说。据记载,孔子曾向鲁乐官襄子学弹琴,向鲁之附庸国君主郯子学古史知识,又曾问礼于老子。孔子如此好学,所以博学多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正是他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所得出的宝贵的经验之谈。 语录中的“善者”不一定是指道德行为,也指长处,优点;同样,语中“不善者”并非必定是说不道德的行为,也指短处、缺点。个体总是存在着差别,不同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三人同行,或多人同行,如果看到有人在某方面胜过自己,有某种令人羡慕的优点或长处,那就见贤思齐;不然,如果发现某人有某种缺点,则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告诫,检查自己身上是否也有,有则改之。这样无论是有优点的人,还是有缺点的人,或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人,都能让我知道怎样完善自己,怎样提高自己。因此,他们也都可以说是促使我进步的老师。 人的通病是在向他人学习时,往往只注意那些贤于自己、高于自己的人,以为只有这些人才值得自己学习。然而这些人在特定的范围内是有限的。这样就限制了自己的学习机会,减少了自己获得更大进步的可能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是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因素,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素。这样,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实际上我能从所有的人身上吸取教益,从而无限地扩大了学习的范围。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说:“师人有穷,师善无穷;师善有穷,师不善无穷。”(转引自张岱《四书遇》)这句话揭示了孔子至理名言所包含的深刻智慧。 俗语云: 旁观者清。一个人往往不容易看清自己的问题所在,相反,对别人的状况,尤其是对他人的缺点看得清清楚楚。我们不能因此而热衷于议论他人,而是相反,利用人的这一特点来观照自己,就是说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吕祖谦说:“人皆知以己观己之难,而不知以人观己之易。因人之善,见己之恶;因人之恶,见己之善,观孰切于此者乎?”(《东莱博议·晋怀公杀狐突》)可见,在这里做有心人,有意识地将他人与自己做比较是重要的,当然,不是像许多人那样,以此寻找傲人、自鸣得意的理由,而是看到真实的自我,找到自己与高标准的差距,以便知道努力的方向。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讲“向他人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人嘴上虽如此讲,但是平时十分自负,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用某种成见或疑心看别人,或总是用几分不服别人的心理,甚至嫉妒的心理看别人的长处,因而常常轻视、鄙视,甚至厌恶别人。看到别人的缺点也不用以自警,而是嘲笑别人、自我欣赏。如此,“向他人学习”就变为一句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口号。因此我们要学习孔子的好学精神,像他那样有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强烈愿望,有尊重、了解他人的诚意,以便让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至理名言真正为我所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谓同行三人中,他人必有可供自己学习之处。《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泛指多人。一起行走的人当中,一定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sān rén xíng , bì yǒu wǒ shīwhere there are three men walking together,one of them is bound to be able to teach me sth 三人行,必有我师san ren xing,bi you wo shiif there are three men walking together,one of them is bound to be good enough to be my teacher—everyone around me could teach me something 三人行,必有我师sān rén xínɡ ,bì yǒu wǒ shī在一起行走的三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比喻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One of the walking together two is good enough to be my teacher. 三人行,必有我师sān rénxíng,bì yǒu wǒ shī【解义】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比喻到处都有值得学习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sān rén xíng bì yǒu wǒ shī几个人一起行走,一定有在某些方面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sān rén xíng,bì yǒuwǒ shī【解义】 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比喻到处都有值得学习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san ren xing,bi you wo shi同行的三个人当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指要善于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随时以周围的人为鉴。 三人行,必有我师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做我的老师。指要不耻下问,虚心向人请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 泛指多人。行: 行走。多个同行的人当中,一定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指虚心学习的人,随时都能发现别人的长处。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例] 古之得一士者昌,“~”,谓三人为众,众乃可有贤于圣者也。(唐·柳宗元《与郑景宗书》)|昔者虞舜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孔子曰: ~。舜与孔子犹然自非天赋圣人之材,其次学而知之者未必高明。(宋·陈襄《与福建运使安度支书》)|“~焉”。此话甚是。任何人的谈话对我们都可能是有价值的。我们从中可以学到某些新概念、新观点,学到叙述事情的不同方式,至少可以发现一些有趣味的东西。(陈媞《交往与烦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