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评价
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条件之一。开发利用水资源关系到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四川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有悠久历史,都江堰等一些开发利用工程在历史上享誉中外。1949年以来,四川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了由单一兴修水利工程、农田灌溉到发电、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发展历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到1990年底,全省已兴建各类水利工程74.3万处。其中,水库9 132座,总库容100.9亿立方米,成为全国水库最多的省份之一。与水库配套的引水渠堰57 004处,引水能力107.03亿立方米;建成山平塘57.5万口,石河堰2.7万座,固定提灌站3.3万处,机电井1.4万口。全省各类水利工程设施总蓄引提能力达260亿立方米,实现有效灌面280.6万公顷,保证灌面22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6%,为1949年的4.85倍。全省共修建各类水电站5 918座,总装机容量355.96万千瓦,1990年发电量148.54亿千瓦小时。其中地方中小水电站有5 906处,装机容量为185.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74.14亿千万小时。
全省水资源由于自然条件、地域分布与人口、耕地、工业分布之间的不相一致,给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一定困难。根据现在的技术和经济水平分析,今后通过工程措施达到的可供利用的水资源量,大约为900亿立方米。而到1990年止,已开发利用的(未计入过境水量)只占可利用量的24.5%。从总体上看,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农业方面,到2000年计划粮食产量达到5 000万吨的目标,预测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将达到400万公顷,其中保证灌溉面积要达333.3万公顷。据此测算,并按中旱年综合灌溉定额最高的雅砻江下游地区每亩473立方米、盆地区每亩287—420立方米的用水量标准计,需水量为239亿立方米;另外,牧区草原建设和大牲畜饮用水需要6亿立方米。合计需245亿立方米。工业方面,目前每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为780立方米。随着设备更新、完善和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循环用水率将逐步提高,耗水定额逐步下降。到2000年,工业用水定额以每万元产值用水689立方米计算,用水量将达到130亿立方米。再加上其它部门、行业的用水,以及城乡生活用水,总需水量将达422亿立方米,比1990年的用水量增加104.7%。供需之间的缺口较大。特别是到2000年时,盆中丘陵地区的总需水量达144亿立方米,而可利用的水量仅为115亿立方米,且开发利用程度已经很高,缺口达29亿立方米;成都平原区总需水量为92亿立方米,虽然水资源较丰富,但枯水期仍存在缺水问题。因此,今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着重采取工程措施,弥补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要从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潜力大的盆周地区,调水补给盆中丘陵地区和成都平原地区。
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在世界上也属稀有的水能富集地区。这3条江河可开发水能资源量达7 135万千瓦,占全省总量的2/3以上,且大多具有梯级开发的条件。这些梯级电站,又大多为可装机100万—300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或特大型水电站。如此集中的水能资源,为建设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实现建成“西电东送”的南中国特大电网这一战略目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还应注意的是,四川省河流一般在6月份进入汛期,7—8月流量最大,10月汛期结束,60%—70%的水量集中在6—9月,且多以雨洪出现。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水量,需要修建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水库。目前,四川洪水期大量弃水,难于完全开发利用,而枯水期又缺水发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所以,要在开发大型水电站或梯级电站时,注意规划和建设较理想的水库,多级调节,以提高枯水季节水电站发电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丰水期水量。由于主要江河的水能大多分布在盆地边缘及山区的峻岭峡谷之间,人烟稀少,耕地不多,在这些地方建电站具有淹没面积小、移民少的特点,要抓住时机,大规模开发利用这些水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