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水旱灾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水旱灾害

三、水旱灾害

湖南是发生自然灾害频率较多的省份, 几乎年年都有, 唯程度有异。湖南省水旱灾害往往是先涝后旱, 或先旱后涝, 甚至旱涝交替, 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
湖南的水旱灾害, 主要是洞庭湖区的溃垸和洪灾、山丘区的洪灾和旱灾。旱灾在农业生产上主要体现为“夏旱”、“秋旱”、“夏秋连旱”、“春旱” 和“春夏连旱”。由于冬季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小, 所以, 全省旱灾以 “夏旱”、“秋旱”、“夏秋连旱” 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 全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与水旱灾害进行搏斗,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的损失, 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成绩。
(1) 1949年水灾。全省自春至夏连月淫雨, 洪水遍及57县市, 尤以湘南耒阳、常宁、湘东的茶陵、湘西的沅陵、乾城(吉首)、永绥 (花垣)、武冈、洪江、新宁、湘乡、湘潭、长沙等县为甚。滨湖11县自6月上旬以来, 各地连降暴雨, 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山洪暴发, 波涛漫野, 人畜飘流, 加之洞庭湖渲泄不畅, 水位急增。全省共溃垸441个, 受灾田亩102.3万公顷, 死人57 877人。
(2) 1954年特大洪水。当年雨带长期徘徊于长江流域, 且中下游又连续不断发生洪水, 导致水位陡涨, 持续时间长, 洪涝灾害严重, 自8月1日至8日8时整, 在洞庭湖和沿湖地区22个县、1个蓄洪垦区内先后溃漫了大小堤垸356个, 占原有堤垸76.6%,淹没耕地面积25.6万公顷, 占垸田总面积59.8%,受灾垸民164.6万人, 占垸民数的56%。据不完全统计, 淹死470人。同时, 湖区被渍田地34.2万公顷,占垸田总面积80.7%。各地因灾致死者95人。全省受灾面积达95.3万公顷, 减产粮食11亿千克。
(3) 1988年洞庭湖秋汛。当年洞庭湖区发生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春旱, 之后又遭遇特大秋汛 (8月19日至9月 15日), 外洪内涝。全省71个县受灾,特别是湖区3个地市受灾面积大, 损失严重。全省洪涝受灾面积95.6万公顷, 减产粮食15.5亿千克, 溃垸24个, 死亡251人, 淹没耕地1.5万公顷, 减产粮食14.5亿千克, 有40多万人房屋浸泡在水中, 房屋倒塌11.7万间, 死亡87人, 直接经济损失22.8亿元。
(4) 1994年湘江大水。由于6月中旬冷暖气流交汇, 稳定在江南和华南一带, 湘水流域在6月12至18日普降暴雨, 局部地区降特大暴雨, 株洲以上流域平均降雨达200毫米以上。由于连续大范围降暴雨, 加上前段湘水中上游接连发生暴雨山洪, 水库蓄洪, 江河水位高, 造成湘水猛涨, 湘潭站出现历史最高水位41.94米, 超警戒水位3.94米, 洪峰流量达21 000立方米/秒, 仅小于1926年洪峰流量800立方米/秒。
(5) 1995年资、沅水大洪水。在这次洪水之前,全省多次遭受暴雨洪涝灾害, 特别是5月下旬后, 暴雨范围广, 强度大, 大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水灾害。全省有20个县城进水被淹, 其中麻阳县城三次进水,新晃、芷江、醴陵县城二次进水, 这是历史罕见。全省14个地州市107个县 (市、区) 2761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91.6万公顷, 减产粮食26.7亿千克,死亡633人, 直接经济损失达292.6亿元。
(6) 1996年资、沅水及洞庭湖特大洪水。入汛以后, 全省先后多次遭受暴雨洪涝灾害, 特别是7月份, 资、沅水和洞庭湖区的特大暴雨洪灾, 给全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全省14个地州市遭了灾, 受灾的县 (市、区) 117个, 占全省的96%, 全省进水县城达49个, 地 (市) 级城市邵阳城区进水受淹。资、沅水干流不少水文站的水位创造历史最高纪录, 南咀站最高水位超1954年1.57米,城陵矶站最高水位超1954年0.76米。全省受灾人口3 325万人, 因灾死亡744人, 有497万人被洪水围困, 紧急转移402万人, 农作物受灾面积113万公顷,减产粮食25.3亿千克, 直接经济损失达580多亿元。
(7) 1998年洞庭湖罕见洪灾。3月上旬, 湖南省提前进入汛期, 特别是6月中旬后, 长江发生全流域的大洪水, 湘西北和洞庭湖区发生1954年以来最大的水灾, 洪峰水位之高、水量之大、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都是罕见的。
在洞庭湖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同时, 湘中及湘南部分地区发生了1963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 受灾面积达73.3万公顷。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 全省军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严防死守, 顽强拼搏, 实现了江总书记提出的 “三个确保”, 把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夺得战胜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的伟大胜利。
(8) 1963年特大干旱。全省前冬雨水不足, 入春后降水稀少, 出现冬干春旱。许多地区水稻无法插秧。5月中、下旬开始, 湘南和衡阳地区夏旱露头,6月初蔓延至长沙、岳阳, 随后旱情遍及湘南、湘中及湘西各地。因此, 形成历史上罕见的冬旱接春旱,春旱连夏旱, 夏旱继秋旱的四季连旱, 无雨缺水持续10个多月。全省受旱面积137.7万公顷, 减产粮食15.3亿千克。
(9) 1985年大旱。4至6月雨季 (主汛期) 平均只降雨379毫米, 比特大干旱1963年同期还少37毫米。整个汛期除湘水中上游外, 资、沅、澧水控制站和湖区各站的最高水位, 均未达警戒水位。雨季少雨,汛期无汛, 干旱严重。邵阳、零陵、郴州、娄底、怀化等地市旱情最为严重。一般干旱120天左右, 最长干旱达5个月, 出现春、夏、秋三季连旱。全省受灾面积152.5万公顷, 减产粮食14亿千克。
(10) 1990年大旱。7月至9月全省平均降雨243毫米, 比历史同期偏少27%, 受灾最严重的有零陵、衡阳、邵阳、娄底地区,一般干旱时间为100~120天。当年造成晚稻、棉花、红茹等减产失收。全省受灾面积148.6万公顷, 减产粮食28.8亿千克。

☚ 二、水利建设投入情况   四、洞庭湖治理 ☛
000136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