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果茶工程
1989年,省委、省政府开始提出实施“果茶工程”,在1990年的《福建省1991—1995年农业综合开发规划》中,对“八五”期间实施第一期的“果茶工程”重点作出了规划:果类重点抓好三条带十个种类基地的开发,“八五”期间每年要扩大6.67万公顷;茶类生产以改造中低产茶园为主,每年高标准改造1.67万公顷,通过改造,每年更新0.33万公顷乌龙茶、花茶、明前茶,总面积稳定在13.3万公顷。重点抓好三个项目,
❶建设23个果树重点县(市),每年种植果树3.33万公顷,5年新植16.67万公顷;
❷福厦漳公路沿线11个县区,每年发展芦柑、改良橙、龙眼、枇杷、香蕉等名优果树1.33万公顷,5年新增6.67万公顷;
❸军民共建名优水果基地0.8万公顷。通过组织实施果茶工程,果茶生产在“八五”期间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时期,1995年全省水果面积达53.24万公顷,比1990年扩大16.73万公顷;水果产量239.33万吨,比1990年增长了2.2倍,全省人均水果占有量76公斤。1995年茶园面积达到13.2万公顷,茶叶产量9.45万吨。
在实施“果茶工程”中,省人民政府对1988年省农业厅在《福建省丘陵山地果茶开发意见》中提出了果树布局“重点建设三条带十个种类的水果基地”的设想予以确认。
“三条带”即:龙眼带,福州市以南沿海福厦公路两侧200多公里地区,并向漳州市以南和福州市以北、以东的闽侯、闽清和宁德地区福安市内海湾地区以及永春、安溪县等内地适宜区延伸;荔枝带,从漳州市至诏安县公路沿线130多公里地区,重点建设龙海、诏安、云霄、漳浦四个基地县和重点开发莆田的“陈紫”、福清市的“下番枝”良种;香蕉带,在九龙江中下游的4县1区建立香蕉带,并向晋江流域和木兰溪流域的适宜地区延伸。
十个果类基地除了上述三个果类外,还有:优质芦柑基地,重点在闽南三角地带的两片10个县,一为漳州片,包括长泰、南靖、诏安、龙海、平和、云霄、漳浦,一为泉州片,包括永春、南安、仙游;甜橙基地,重点在闽江中下游的福州辖区、闽侯、闽清、古田、南平、顺昌、建瓯、将乐、梅列、三元、永安、沙县、尤溪等13个县(区);早熟温州蜜桔基地,重点在闽西的永定、武平、龙岩、上杭4县及闽西北适宜种植地区;优质柚子基地,重点在华安、平和、云霄、福鼎4县;枇杷基地,重点在云霄、莆田、仙游、福清、连江、宁德6县(市);西番莲基地,重点在同安、南安、长泰、漳浦、南靖5县;名优杂果基地,包括永泰、福安、古田、沙县、上杭、德化等县的李、柰、梅基地和闽侯、闽清县的橄榄基地。
以上三条带十个果类基地涵盖了全省47个县。到1995年,全省的三条果带十个果类基地已经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