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开放以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领导全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农村党支部建设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宗旨教育, 进行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教育, 引导党员进一步清除“左”的思想影响, 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 把思想统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 统一到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导下, 农村党支部建设又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79年, 结合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 全省轮训农村党员90多万名, 占农村党员总数84%。到1981年11月止, 对过去受 “左” 的影响而错处理的124 126名农村基层干部, 已予平反、落实政策的有120 126名, 占96.9%。结合整党整风改选了农村支部领导班子, 农村党支部坚持1~3个月上一次党课的占86%, 支部组织生活会坚持1~3个月过一次的占85%。创建先进党支部、整顿后进党支部的工作也已提上了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
1982年7月, 根据省委决定召开了全省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座谈会, 对全省农村、企业等各个方面基层党组织的整顿作了全面部署。这次基层党组织整顿, 强调要坚持以思想整顿为主的方针, 把工作重点放在教育提高党员的觉悟上; 坚持把整顿好领导班子作为搞好基层党组织的关键, 认真解决党性不纯、党风不正、精神不振、闹不团结、组织涣散等主要问题; 坚持不搞群众运动, 但要认真听取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批评建议的整顿方法; 坚持按六条标准进行整顿和检查验收。整顿好的标志, 总的是党委的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了。具体标准有六条: 一是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 二是领导班子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 形成了领导核心, 敢抓敢管了; 三是党组织包揽行政事务、党不管党的现象克服了, 政治思想工作加强了;四是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起来了; 五是不正之风基本刹住了, 党群关系密切了; 六是工作和生产有了新的起色。这次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由于领导重视, 目标明确, 要求具体, 方法得当, 农村党支部思想、作风、组织建设都有很大加强, 支部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
1985年9月, 全省重点调查17个乡229个村党支部, 其中执行党的政策坚决, 党的活动经常, 党员作用好, 支部领导班子领导核心坚强, 党群关系密切, 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突出的占25%; 党支部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 基本上能形成领导核心、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占52.8%; 组织涣散、支委会形不成核心的后进支部仍有50个, 占21.8%; 其主要表现是: 相当一部分党员对党的现行政策不理解, 少数的甚至怀疑抵触; 相当一部分党员不讲理想, 不讲党性, 以权谋私, 有的甚至违法乱纪; 相当一部分党员在新形势下不知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支部领导班子不能形成领导核心, 有的是年龄大、文化低, 思想跟不上形势, 有的是支部骨干只顾个人致富、不干党的工作, 个别的是支部书记违法乱纪。针对这种状况, 各级党委继续坚持把整顿的重点放在不能形成领导核心的后进支部。通过派人帮助整顿, 到1987年,后进支部由20%下降到10%。全省从1982年起, 对后进党支部基本上坚持了 “年初摸底规划、年中派人帮助整顿、年底检查验收、一年整顿一批” 的整顿制度。
1986年2月28日,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 《关于调整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意见》, 全省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 本着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转变, 有利于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 有利于开展党组织的活动, 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的原则, 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与改进。年底, 有90%的县、市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在乡 (镇) 村办企业和跨村、跨乡、跨县的经济联合体和外出党员中建立245个党总支、841个党支部、16 361个党小组, 基本改变了一些地方出现的 “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党员” 的状况,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
1987年3月28日, 中共湖南省委发出 《关于开展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 并规定了先进党支部的五项基本条件: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 坚定地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 二是领导班子团结, 党风端正, 能够团结带领党员和广大群众卓有成效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中取得显著成绩; 三是能经常有效地对党员进行管理和教育, 党内生活制度健全, 能够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具有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 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 四是善于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开展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五是加强对群众组织的领导, 较好地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全省95%的农村党支部开展了这一活动, 参加活动的党员达90%以上。年底,全省共评出先进党支部16 647个, 其中有65%是农村党支部。
1988年8月, 中共湖南省委批转的《部分县市委书记会议座谈会纪要》着重指出: 县市委抓基层党组织建设, 关键是要建设好能够担当起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共同富裕重任的基层领导班子, 特别是选好支部书记。强调县市委要下决心每年对乡镇村党组织的书记认真进行一次训练, 形成制度。对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乡镇村领导班子, 要摸清底子, 及时充实调整。之后, 全省4万多个农村支部, 改选29 812个, 占村支部总数的70%; 调整充实支部领导班子15 184个, 占32%; 村支部领导班子成员调整23 000多人, 其中调整支部书记6 400多人, 通过调整充实, 大批年轻有觉悟、有文化、有能力的新生力量进入村支部领导班子。
1990—1992年, 中共湖南省委部署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不仅把党支部建设特别是后进党支部的整顿作为三大任务之一, 而且对整顿后进支部的指导思想、主要措施和验收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州、市、县在摸清后进党支部底子之后, 派出12 378名党员干部进驻4 951个后进村党支部帮助整顿。这次整顿是紧密结合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的, 教育提高了党员的认识, 调整充实了支委领导班子,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整顿中, 共调整党支部书记3 258名,占后进党支部总数的23%; 调整支部委员5 390名,占支委总数的22%。一批政治素质好, 有一定文化,年经轻、廉洁奉公、公道正派、有志于并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党员, 充实进了党支部领导班子。对一时找不到合适党支部书记人选的村, 全省一些县(市) 从党政机关中共选派958名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全省4 900多个后进支部中, 有25%进入先进行列, 有60%基本改变了软弱涣散状态,变化不大的占15%。经过一年多的整顿, 全省后进支部中存在的不团结、不进取、不胜任、不廉洁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1993—1994年上半年, 中共湖南省委按照中央“全国在本世纪末消灭绝对贫困” 的要求, 结合湖南实际, 向全省农村党支部提出了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号召。农村党支部建设, 主要围绕实现小康目标进行。一是农村奔小康的任务相当艰巨。据对全省46 601个村统计, 有20 796个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在1万元以下, 占44.63%, 有8 424个村收不抵支。全省贫困面还比较大, 30个贫困县中, 1992年人均纯收入在400元以下, 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有294.09万人, 加上面上分散的贫困乡村, 常年处于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共约433.15万人, 占全省农村人口的8.3%。湘西自治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在400元以下的村就有1 941个, 143.33万人, 分别占行政村和人口总数的72.5%、68.8%。中央要求全国在本世纪末消灭绝对贫困, 对湖南省来讲, 1993—2000年, 平均每年要解决62万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相对于前8年每年只解决了31万人的贫困问题, 工作量提高了一倍。农民收入增长也比较缓慢。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90年是545元, 1991年是688元,1992年是739元, 1993年是851元, 扣除物价上涨指数每年平均增长2%。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 到本世纪末实现1 200元的目标任务很艰巨。二是村党支部发挥作用的状况与农村奔小康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据调查分析, 全省47 731个村党支部中, 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的只占39.9%, 处于中间状态的占50.5%, 差的占9.6%。处于中间状态的党支部在带领群众奔小康中不大得力, 处于后进状态的党支部领导班子软弱涣散, 不大起作用。边远贫困山区极少数的村甚至被宗族势力把持了领导权。石门县西北山区已有近1/5的村成立了宗族组织, 族权代替政权、族规代替法规的现象突出。三是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发展经济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尽管两个阶段的农村社会治安集中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村长治久安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上述问题表明,农村奔小康,重要和紧迫的问题是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如不认真解决,就会延缓农村奔小康的进程,削弱和动摇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础。
1994年上半年, 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迅速警醒起来, 下决心用三五年时间, 把全国80多万个农村基层组织分期分批地建设好, 使他们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的精神, 组织专门力量, 对全省农村党支部的状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 召开一次党务例会和常委会讨论农村党支部建设和整顿工作, 决定从1994年开始, 派强有力的工作组下去建设和整顿, 重点整顿好后进党支部。8月初, 省委在召开的地市州委书记会上进行了讨论部署, 会后, 省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和整顿的工作方案》 (湘发 [1994] 13号)。《工作方案》明确了农村党支部建设和整顿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任务和措施、工作重点, 对组织领导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 要求切实把村委会、青年、妇女、民兵等村级组织建设整顿好,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以后, 省委把抓紧实施 《工作方案》, 派出工作组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实际步骤和重大举措来抓, 具体来说, 就是要实现中央提出的五项目标: 一是建设一个好领导班子, 尤其要有一个好书记, 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是培养锻炼一支好队伍, 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干部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共青团员能够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三是选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 充分发挥当地优势, 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四是完善一个好经营体制, 把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和农户承包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 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是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体现民主管理原则,保证工作的有效运转,使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把建设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好, 1994年10月18日, 省委组织部印发了中共桃源县委组织部 《富村带穷村共同奔小康》、双峰县委组织部 《选派干部下村任职帮助改变后进面貌》和耒阳市委组织部 《派驻工作组整顿 “失控村”》 三个经验材料进行指导, 其中 “明月照山河”成为方向性经验在全省推广。
从1994年起, 根据省委把后进村党支部作为这次建设和整顿工作重点的要求, 全省农村后进党支部大体上分3年进行整顿, 每批整顿时间为一年, 要求通过整顿, 基本改变后进面貌。1994年首先集中精力把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和处于瘫痪状态的、干群关系特别紧张的、社会治安混乱的、被宗族势力把持了领导权的村党支部整顿好。1995年和1996年再把其他后进、贫困村党支部整顿好。整顿后进村党支部, 省委要求省、地、县三级都要派出强有力的工作组。1994年, 省地县抽调14 000名干部, 组成 “农村奔小康支帮促工作组”, 下到4700个后进村开展工作。省里选派180名干部, 直接抓60个村, 每个地市州抓50个村, 每个县抓40个村, 派往每个村的工作组须有3名党员干部, 由处级干部任组长。工作组成员由党政机关比较熟悉农村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组成。工作组的任务, 一是培养选配好党支部书记,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二是培养教育党员, 提高党员素质, 积极做好发展新党员的工作; 三是理清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引导农民进市场,帮助解决发展集体经济的难点问题, 为农民办几件实事; 四是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社会治安等热点问题。为了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 抓出成效, 省委专门成立了农村党支部建设和整顿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具体负责指导、协调。省委直接抓的60个村,实行一个单位包一个村, 从省直60个厅局抽调了180名干部, 组成60个工作组, 于1994年10月6日至8日进行了3天集训, 10月18日进村。工作组进村后,本着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 着重在组织配备、培养教育、管理机制三方面对后进村党支部进行建设整顿。
❶配齐配强领导班子, 选准配好党支部书记。在领导班子建设中,工作组除对不健全的领导班子予以充实外, 对不称职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 坚决进行调整。确实一时选不出合适支部书记的, 不搞矮子里面拔将军。而是从县乡机关派党员干部去任职。在选准配好支部书记方面, 省委强调各级党委和工作组要把握好五条原则: 一是严格按中央规定的标准选拔, 特别是突出能带领群众致富这一条; 二是拓宽视野, 选贤任能; 三是充分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 注意公论; 四是做好被选拔人的思想工作; 五是与乡镇党委认真协商, 排除干扰, 把符合条件的人选上来。为把支部书记真正选准配好, 省委要求各级党委和工作组定期“回头看”, 没有选准的, 坚决再调整, 不能迁就。全省首批整顿的后进党支部中, 已充实、调整支部委员6 310人; 调整支书1 852名, 其中来源于原支委的675名, 复员军人145名, 回乡知青198名, 乡镇企业骨干177名, 科技示范户、打工人员和先进村派出的298名, 国家干部359名。支部书记年龄一般下降了5~6岁, 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占70%左右。
❷加强了对村主要干部的培养教育, 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❸健全了管理机制, 激励村干部建功立业。
通过认真抓领导班子建设和整顿这个关键, 到1995年底, 全省首批贫困村、后进党支部的整顿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 农村党支部建设得到加强, 领导班子结构得到改善, 党内制度得到健全, 党内活动走上正常, 一批班子瘫痪基本不起作用的、干群关系特别紧张的、社会治安混乱的、被宗族势力把持了领导权的村党支部得到了较好的整顿。约30%的村支部进入了所在县乡的先进行列。在党支部战斗力提高的同时, 在工作组的帮助下, 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积极团结和带领群众发展本村经济, 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全省首批整顿的后进村从各种渠道以不同形式引入资金2亿多元, 引进生产技术4 000多项, 新上种养业发展项目8 000多个, 新办工商企业4 700多个, 多数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可达到省委提出的2万元的目标要求; 共修复水利工程8万多处, 修道路近万条, 接通水电1 500个村组, 改建校舍1 220所。大量实事和好事的兴办, 有效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