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方和边境贸易
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为邻,东部与俄罗斯接壤,有着明显的边境优势。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中苏边境线232.7公里。吉林省在中朝边境的图们和集安设有两个处级海关,下辖沙坨子、开山屯、三合镇、南坪、长白、临江、海关村7个科级海关;在中俄边境的珲春设有长岭子对俄口岸,具有开展对朝和对俄边境贸易的方便条件。从全国范围看,吉林省地处南北开放窗口的中间腹地,南靠辽宁,北界黑龙江,西接内蒙古,加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对外人际关系的原因,在改革开放后对朝鲜、韩国和日本的交往十分活跃,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既便于吉林省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又便于“借船出海”、“搭车出境”,发展对朝、俄、蒙及东欧各国的经贸往来,间接进入国际交换。
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省同朝鲜边境贸易只是在边民之间进行的一些小额易货贸易,主要是为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吉林省正式开展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边境地区之间的地方贸易。从1956年开始,边境贸易由国家外贸部门统一与朝鲜谈判签订合同,延边按合同承担调拨出口和接受进口的业务。1958年经国家外贸部门同意后,在国家贸易中除继续直拨外,允许延边同朝鲜咸镜北道开展小额贸易,贸易形式是按双方各自国家批发价计算价格的易货。自此,双方贸易量逐年扩大。1958年边境贸易出口额达430万元人民币,1959—1970年,中朝边境贸易额累计1 797万元人民币。70年代,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朝边境贸易中断。1981年,中朝边境贸易又重新展开,并迅速扩大到与朝鲜毗邻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浑江市、通化市三个地区和珲春、图们、龙井、和龙、汪清、安图、抚松、长白、临江、集安等县(市)。1985年,中朝边境贸易额达1.05亿瑞士法郎,1990年达14 802万瑞士法郎。我方出口的农副产品主要有玉米、大豆、食用植物油、土畜产品等;进口的农副产品主要有海产品、冻鱼、大米、原木等。中朝边境贸易的发展,对解决少数民族的特殊生活需要,促进中朝两国边境地区人民的友好往来,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边疆地区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吉林省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贸易关系始于1984年。先是借助黑龙江的对俄口岸开展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间接贸易往来。从1988年开始,双方进行了直接贸易往来。当年实现贸易额374万美元,1989年贸易额达7 503万美元,1990年贸易额达11 123万瑞士法郎。在与俄罗斯的贸易中,我方出口的农副产品主要有玉米、土豆、苹果、柑桔等,贸易额占吉林省对俄出口商品总额的1/3以上。进口的商品主要有化肥、钢材、木材、水海产品、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