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邮电通信
邮电通信是广大农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旧中国,广东农村的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十分缓慢。辛亥革命后,广东成立了省邮务管理局,各市、县则设邮政局(支局)。到1949年,全省只有直达电报电路37条,长途电话电路53条,邮电局(所) 225间,广大农村地区除了有民间书信传递行业外,基本上还没有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工具。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农村邮电通信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到1992年,农村电话75万户,比1952年的1.35万户增长54. 6倍,全省所有乡镇和84.9%的管理区通了电话,农村邮电局(所)2 213处,96. 1%的乡镇设有邮电局所,全省农村投递路线14. 76万公里。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农村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通信事业实行“恢复与发展并举,明线与无线并举,先普及后提高”的方针,除了为巩固国防和恢复生产的需要,首先架设部分重要线路外,从1950年起,全省分段架设地区与地区、地区与县及县与区乡之间的电话线路。到1952年底,全省初步建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电话通信网。“一五”期间,广东农村通信工作重点是整治农村电话线路,扩大装机容量。到1959年,全省农村电话装机容量从无到有发展到7. 75万门,架设的明线长度8. 91万对公里,比1953年分别增长3.4倍和1.7倍,初步建立了农村有线电话通信网。
邮政业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以委托交通部门带运进行传递。1953年邮政部门接办报刊发行工作后,邮件传递量大量增加,邮政部门除积极扩大委托邮路增加邮件传递量外,还积极发展自办邮路,加快了邮件传递速度。这一时期,农村邮政业务量有很大增加,农村投递路线增加较多。到1957年,全省邮路及农村投递路线长达11. 9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2. 5倍。全省只有邮运汽车31辆,农村邮件投递主要是靠步行或骑自行车,传递速度比较慢。
从60年代开始,通信工作的重点是对电信线路进行技术改造,保证线路畅通。由于广东沿海地区每年都受到热带风暴的袭击,电信线路和架线木杆经常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增强抗灾能力,电信部门逐步对电信线路进行改造,一是将木杆改为水泥杆,过河飞线改为水底电缆;二是对农村电话采用合并同方向杆路,移挂线对,单线改双线的办法,按照标准程式进行改造和加固,以适应增加业务和增开载波的需要,同时建设了长度近900公里的沿海电话通信网,保证了边防通信的需要。农村邮政业务处理能力有所增强,大部分地区的投递工具逐步改用自行车,部分地区用上摩托车投递邮件。到1978年,全省邮路及农村投递路线达22.81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62倍;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 19万门,比1952年增长7. 7倍;电话机总数9. 56万部,比1952年增长近32倍;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干扰破坏,加上邮电通信事业投资严重不足,农村邮电通信发展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农村邮电通信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改变了邮电通信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
为了加快广东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中央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给予邮电部门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邮电部规定广东省邮电部门上交邮电部的利润实行定额上交,多收部分全额留成,用于邮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省政府批准邮电部门实行新装电话收取用户初装费和收取附加费;三是地方政府对邮电部门在征地、土建、铺设电缆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走“借钱买鸡、生蛋还钱”的路子,大胆利用国内外贷款建设邮电通信基础设施;五是按照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四个一起上”的方针,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1979—1991年,全省邮电部门共筹集建设资金7. 93亿元,其中利用外资占15. 5%,国内银行贷款占4.7%,收取电话初装费占30.1%,收取附加费占15%,企业自筹占34.4%。农村邮电通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加的通信能力超过1949—1978年的29年增加的总和。在通信方面,到1990年末,全省100%的乡镇和77. 6%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全省农村电话电缆长度达2.23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7. 5倍;农村中继电路从无到有发展到5. 44万路;1991年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90.05万门,其中自动电话交换机容量74. 92万门,分别比1978年增长5.8倍和748倍;农村电话机总数达到62.27万部,比1978年增长5.5倍。1990年农村电话固定资产原值8.91亿元,比1978年增长20. 3倍,农村电话业务总收入达3. 22亿元,收支差额1. 32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6. 79倍和312倍。
在通信建设过程中,邮电部门根据广东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及对通信需求程度的不同情况,实行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全国协调的方针,对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开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作为第一层次优先发展,在技术上主要采用程控交换和光纤传输等先进设备。1991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基本上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其中东莞、顺德、南海、宝安、惠阳、中山、番禺等市县相继实现了城乡程控电话一体化,在农村就可用程控电话直拨世界各地。对山区通信建设实行政策倾斜,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使长期滞后的山区通信建设加快了发展步伐。到1991年,全省49个山区县的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42. 36万门,占全省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的47%,中继电路增加到5 877条,山区县的电话全部淘汰了老式的“摇把子”机,结束了人工交换电话的历史,山区县全部实现长途电话直拨,其中有10个山区县开通了程控电话,程控化率占山区电话交换机容量的41%。长途传输方面,已由单一的明线改为微波、电缆相结合的多通路传输,并已开始使用数字微波和光缆等先进通信手段。
广东农村邮政业务也有很大的发展。到1990年,全省有农村邮电局所2 160处,邮电代办所451处,全省农村95.8%的乡镇都设了邮电局所,农村投递线路14.28万公里,农村中步班邮路和投递路线基本上已为摩托车和自行车所替代。农村邮电通信业务不断扩大,先后开办了长途直拨、用户电报、无线寻呼、移动电话、文件传真、电子信函、邮政储蓄等新业务,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