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农业环境治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农业环境治理

三、农业环境治理

安徽农业环境治理工作起步较晚,从1949—1994年,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 初始阶段(1949—1980年)。这一时期,针对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草场退化以及森林破坏等重大环境问题,初步开展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其出发点是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标。采取的措施:投入大量劳动力、资金,兴修水利,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扩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1953年至70年代,全省防治作物病虫害以有机化学农药为主,并大量使用666、DDT等低效、高残留农药。每公顷耕地年平均使用量,1953—1959年为122.86克,1970—1979年为767.98克。低效、高残留化学农药的大量不合理使用,虽减轻了农业病虫危害,但同时加剧了农田土壤和农畜产品的污染,杀伤了大量害虫的天敌。1978—1980年,连续3年对病虫的天敌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清全省天敌有4纲、12目、78科、518种。
(2)建设阶段(1981—1987年)。这一阶段,安徽农业环境保护逐步走入正轨。从80年代开始,全省各地开展了生态农业理论研究和试点示范工作,相继在16个地市建立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50多个,试点面积约38万公顷,受益人口达100多万。1986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全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特别是1987年5月,全国生态农业讨论会在阜阳地区召开,推动了全省农业环保事业的发展。这一年,全省组织开展生态农业试点调查,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农业试点18个。
(3)发展阶段(1988—1994年)。这一时期,安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由点到面全面展开。1988年7月,批准成立安徽省农业环境保护监督总站。全省农业环保系统开展了安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调查、全省生态农业典型实例调查、全省“七五”期间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全省主要农畜产品质量(有害物质残留)调查、淮河流域(安徽段)农业环境质量调查,开展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并在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及农业类自然保护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生态农业试点单位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因地制宜,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优化设计生态农业模式,积极采取生物控制、系统种群结构控制、物质循环利用等一系列生态农业工程技术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治理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据1993年对部分试点单位调查统计,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后,粮食总产量平均增长15%以上,每公顷产比试点前增长12%以上,分别为全省同期平均增长水平的4.1倍和8.9倍。人均粮食产量比试点前增长21.4%。目前,安徽生态农业建设正向县级规模发展,其中全椒、歙县被列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现已进入实施阶段。舒城、广德、南陵、颍上、砀山、宁国、桐城等县列为首批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已着手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生态农业总体发展规划。

☚ 二、农业环境污染及危害   第六节 农业自然灾害 ☛
0000240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