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等农业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相继建立起一批为农业服务的,培养中等专门人才的普通专业技术学校。
1.北京市农业学校。这是一所综合性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成立于1958年,当时校名为北京农业技术学校。其前身是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而创办的茶淀北京青年农场。农场改校后开始隶属于北京市教育局,设有农学、农机、园艺三个专业,学制三年,半工半读。1960年初迁到房山区长阳镇马厂村,这一年被评为全国教育、文化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62年转为普通全日制四年制中等专业学校。1963年增设农田水利专业。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被迫解散。1972年复校,并改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198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83年11月市政府将其列为首批办好的13所中专之一。1984年又被列为全市六所中专改革试点之一,实行校长负责制。到1991年全面实行校内管理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1991年9月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224所农牧业中专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A等一类学校,1993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到1995年住校生1 620人,在册生达3 000人。学校专业设置由单纯面向农业扩展到面向农村经济,设有农学、蔬菜、果树、林业、畜牧兽医、水利、农村经济管理、道路与桥梁、金融会计、土地管理、乡镇企业管理、涉外会计等12个专业或专门化班。学制以四年为主。全校有教职工365名,其中专任教师130人,有高级职称55人;中级职称27人。全校有24个实验室,有世界银行贷款资助装备的先进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实验开出率平均已达98%以上,并可以承担部分对外服务工作。有馆藏图书14万册,中外期刊500多种。附设实验农场有耕地34.47公顷,具备了“实习、示范、创收”三个职能。学校还创办了为山区服务的“扶贫班”和“农村干部经济管理专修班”等,拓宽了办学的道路。自建校以来累计为京郊农村培养了8 000多人,其中普通中专毕业生6 513人。
2.北京市八一农业机械化学校。该校建于1960年3月。在1960—1973年期间,主要任务是培养拖拉机驾驶员和修理人员。1973年5月到1977年11月期间,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机械中等技术工人。从1977年11月起改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设有农机化、农机制造、企业管理、理化实验技术4个专业。任务是培养能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农机中等技术人才。从1978年以来,共招生1 422人,已毕业922人。
3.北京水利水电学校。原名北京水力发电学校,于1953年9月成立,原由燃料工业部领导,后改由电力工业部领导。1966年停止招生。1978年8月恢复招生。1980年3月,水利部和北京市政府商定,将它和北京市水利学校合并,扩建为北京水利水电学校。该校由部、市共同领导,具体由北京市水利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学校设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机电设备与管理和农田水利、水利水电、财会等6个专业,在校生820人,有教职工167人,其中专职教师60人,兼职教师10人。4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从事水利水电建设、管理、设计、科研和经营人才6 200余人,其中中专毕业生4 959人;培训生1 237人。
4.北京市城乡建设学校。北京市城乡建设学校是1984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以“不转户口,不包分配”为试点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北京市城乡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学校坚持为集团公司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北京城乡建筑业服务的建校宗旨,先后开设了工民建、暖通、电气设备安装、市政工程施工、建筑企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及应用、工程造价等专业,在职教工102人,在校生总数900人。至1995年,毕业生700人,成为北京城乡建筑业中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5.北京市畜牧技工学校。该校于1978年成立,隶属于北京市华都集团总公司,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师24人,另有兼职教师6人。学校设有养禽和食品加工两个专业。教学设备有电子计算机室、语言室、微生物实验室、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室、解剖实验室、饲料营养实验室等。总公司直属的两个蛋鸡育种公司、肉鸡生产公司和六个蛋鸡场为学员提供实习基地。办学以来已为企业培养600多名学员。
6.北京市农业机械技工学校。建于1973年,隶属于北京市农业机械总公司。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主,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为农机系统培养中级技术工人。自1986年8月开始全市统一招生。先后设有两年制冷加工专业和铸造专业,三年制冷加工车钳专业、机加工专业、机加工钳工专业等。至1995年,累计培养技工67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