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才qī bù zhī cái《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用“七步之才”比喻才思敏捷。《北史·魏收传》:“简闵帝立,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也省作“七步”。《唐书·柳公权传》:“诏令再赋,复无停思,天子甚悦曰:‘子建七步,尔乃三焉。’”也作“燃萁”。宋·宁参《白水县斋十咏序》:“曾无击钵之音,但愧燃萁之敏。” 七步之才(同)倚马可待 出口成章 (反)江朗才尽 各种文才 各种文才翰林学士的文才:玉堂手 女子能诗善文的才能:咏絮之才 咏雪之才 美妙的文才:彩笔 写作美妙文章的文才:艳才 锦绣文才:灵蛇珠 敏捷的文才:七步之才 治国的文才、武略:文经武纬 文武经纬 极高的文学才能:八斗才 八斗之才 八斗才华 杰出的文才:生花笔 青管梦 不高明的文才:秃笔 浮华的文才: 萼 ☚ 有文才 诗才 ☛
才思敏捷 才思敏捷倚马 七步(七步之才;七步八叉;才高七步) 八吟 八叉(手八叉) 才敏 敏思 妙速 刻烛成诗 五步成诗 才思敏捷之典:阮生据案 称人才思敏捷:七步成诗 七步成章 构思丰富,才思敏捷:思如泉涌 思若泉涌 思若涌泉 思如涌泉 思发泉涌 才思敏捷奔放:飙驰(~倚马) 才思清晰敏捷:才思清敏 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辨敏 辩敏 辨捷辩捷 文运亨通,才思敏捷:文星高照 才子名土风雅洒脱,才思敏捷:孟嘉落帽 (才气高,文思敏捷:才思敏捷) ☚ 才思 口才 ☛
知识型人才 知识型人才能写文章的人才:掷地之才 擅长写优美诗文的人才:吐凤之才 吐凤奇才 文思敏捷的人才:七步之才 文思敏捷的杰出人才:七步奇才 干练而有谋略的人才:干略之才 做事干练而有成效的人才:干济之才 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而受人尊崇的人才:经师人表 德才兼备的人才:瑜琏 ☚ 各种人才 未被擢用的人才 ☛ 七步之才 七步之才喻指有灵性,文思敏捷,聪明有才。原指三国时曹植七步成诗。 ☚ 游刃有余 能工巧匠 ☛ 七步之才qi bu zhi caiseven-pace talent—literary talent in ready play 七步之才qi bu zhi caiseven-pace talent (meaning literary talent in ready play) 七步之才qī bù zhī cái【解义】形容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用法】一般用来形容人的才气。 【例句】他很有文学才华,上中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 【近义】八斗之才 【反义】才疏学浅 七步之才qī bù zhī cái称颂文思敏捷的人。原出曹植故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陈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北史·魏收传》:“节闵帝立,诏试收,为封禅书,下笔便就,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贾思同侍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 七步之才三国时期,魏国的诗人曹植在仅仅走七步路的短暂时间里,作出了一首诗。这就是脍炙人口的《七步诗》。但是,围绕着这首诗的创作,却有着一段辛酸的故事。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他和曹丕一样,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十多岁时,就已熟读了《诗经》《论语》以及大量辞赋。他才思敏捷,作诗、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有一次,曹操看了他写的东西,吃惊地问:“这是有人代笔写出来的吧?” 曹植摇摇头,说:“孩儿哪里敢这样做!父亲若不信,请当场出题一试。” 曹操由此发觉,曹植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冬,曹操建成铜雀台,传令几个儿子上台,当场作赋。18岁的曹植很快写成一篇,义辞俱佳,言语得体,从而更博得了曹操的宠爱。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几次打算立他为魏太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丕,对此非常恼火。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力促曹操改变主意。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终于立曹丕为魏太子。 曹丕生怕自己地位不稳,想方设法让曹操不喜欢曹植。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一次,竟私自打开司马门,坐着马车奔驰而去。曹操知道后大怒,把掌管司马门的官员处死,对曹植也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曹操曾立下规矩,家里人不准穿绣花的绸缎衣服。但一次,他发现曹植的妻子穿了这种衣服,便命她自杀。从此,他对曹植更加不满。曹植也非常苦闷,时常喝酒解愁。 不久,曹植奉命带兵出征。曹丕故意带了酒食去向他祝贺,把他灌得烂醉,不省人事。正好这时曹操召曹植问事,曹植无法前去。这一下使曹操大怒,认为他自暴自弃,便借故把一直为曹植说好话的杨修杀了。 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父位任宰相。不久,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即魏文帝),随即迁都洛阳。 从此,曹丕对曹植进行了一系列的迫害。他以父丧期间礼仪不当为由,把曹植拿下问罪。母亲卞太后要他体念手足之情,留下曹植一条性命。曹丕要卞太后放心,说只是教训教训曹植而已。 当时曹植为东阿王,曹丕指责他依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他说:“父亲在世时,常常夸奖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七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则证明你一向在欺骗人,定要治你死罪!” 曹植并不慌张,点点头说:“请出题目。”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准有‘兄弟’的文字。” 曹植不假思索,应声迈开脚步,走一步念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念到这里,刚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顿觉羞愧难当,免了曹植的死罪,把他贬为安乡侯。 原来,这首诗说的是这样的意思:要煮豆子作豆豉,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呀,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尽管免了曹植死罪,但曹丕后来还是不放过他,把他东迁西迁,使曹植经常处于恐惧不安之中。41岁那年,曹植就悲哀地离开了人世。 《七步诗》现在常用的只有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人们以“七步之才”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或下笔便能成章。 七步之才qī bù zhī cái不假思索 bu jia si suo 【七步之才】 形容文思敏捷。源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不假思索】 不必详细推敲思想一番就做出来的意思,形容才思敏捷。 ﹝例﹞ 闻得老丈诗学有七步之才,想来素日篇什必多,特来求教。(清·李汝珍:《镜花缘》) 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作呈上。(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江郎才尽 jiang lang cai jin 【江郎才尽】 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后比喻才思减退。源出《南史·江淹传》:“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例﹞ [紫兰]道:“如今弄了这个,还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闹的真是‘江郎才尽’了。”(清·李汝珍:《镜花缘》) 七步之才qī bù zhī cái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的才能。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例〕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诗人,据说有~。 【提示】含褒义。多作宾语。 七步之才qībùzhīcái指敏捷的文才。参见“七步成章”。 七步之才qī bù zhī cái见“七步成诗”。 七步之才qī bù zhī cái【解义】 形容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用法】 一般用来形容人的才气。 【例句】 他很有文学才华,上中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 【近义】 八斗之才 【反义】 才疏学浅 七步之才qi bu zhi cai有七步成诗的才能。典出曹植按魏文帝曹丕的要求,在七步之内成诗一首。形容文思敏捷。 【近】七步成章 倚马千言 【反】搜索枯肠江郎才尽 七步之才qībùzhīcái走七步就吟成一首诗的才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记载:“(魏)文帝(曹丕,想加害曹植)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头)。(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例】别人都说郭大有七步之才。你没有旧作,吟一首新诗也好嘛!(唐浩明《曾国藩》) 七步之才qībùzhīcái见“七步成诗”。《镜花缘》86回:“闻得老丈诗学有~,想来素日篇什必多,特来求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