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七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七庙qī miào

帝王供奉七代祖先的庙堂。白居易《八骏图》:“瑶池西赴王母宴,七庙经年不亲存。”

七庙

天子所立之庙,四庙加二祧为三昭三穆,配以太祖,是为七庙。《尚书·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孔传: 天子立七庙,有德之王则为祖宗,其庙不可毁,故可观德。”《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郑玄注。“此周制。七者,大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汉书·韦玄成传》:“周之所以七庙者,以后稷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为七。”亦用以指一代王朝。《文选》五一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祭祀部 > 處所 > 七廟
七廟  qīmiáo

天子祭祀祖先的宗廟。太祖廟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共爲七廟。《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王朝【同义】总目录


王朝七庙皇
七庙

七庙

王朝的代称。汉·贾谊《过秦论上》:“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南史·宋武帝纪》:“主上播越,流幸非所,神器沈辱,七庙毁坠。”

☚ 显朝   皇 ☛

七庙qī miào

〖名词〗
历代帝王进行宗法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庙代称封建统治(1)。《贾谊过秦论上》: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但是陈涉一个人起来发难,秦王朝的封建统治就完全毁灭了。

七庙

❶ 帝王的宗庙。《礼记·王制》:“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❷ 代指王朝。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隳。”

七庙

七庙

周代天子祭祖而立的宗庙制度。《礼记·王制》: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注:“此周制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汉书·韦贤传》:“周之所以七庙者,以后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昭穆是周代宗庙中神主的伦序排列,即一族的始族之后,父庙为昭,子庙曰穆,孙庙又为昭,曾孙庙又为穆,以此类推排列。周天子七庙中,太祖后稷、文王、武王三庙不变,后四庙则因新增加的神主而变化,即后增加一个神主,则应将第四神主迁至太祖庙中,第五、六、七神主也递迁。这样虽不断增加新神主,但庙数仍为七庙。

☚ 太庙   九庙 ☛
七庙

七庙

指周代天子的宗庙制度。人类代代相传, 一代又一代死去的祖先很多, 要对所有死者一一立庙祭祀显然不可能, 于是对立庙数产生了限制性规定。周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庙而七”(《礼记·王制》)。其排列及庙主迁移法如下图所示:

上图七庙,太祖庙(即大祖庙、始祖庙)居中,以下按左昭右穆顺序排列。《周礼》郑玄注“父曰昭,子曰穆”,故昭穆之间为父子关系。如以在位之王为第八世,那末第二、四、六世为昭,第三、五、七世为穆,这样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共计七庙。二世至七世之庙对在世之王来说,称作亲庙。其中父庙称祢,父之父称祖,祖之父称曾,曾之父称高,高以上均称祧,二世、三世及太祖庙称作“三祧”。当在世之王驾崩时,第二世就迁入夹室,谓之“毁庙”(仅将神主迁移,建筑不毁),第四世迁入第二世之庙,第六世迁入第四世之庙,驾崩之王则迁入第六世之庙。俟下次王崩,则迁穆庙,三世迁入夹室,五世迁三世庙,七世迁五世庙,驾崩王迁七世庙。如此按昭穆轮番,易一世一迁的做法,保证了对血缘最近的祖先的祭祀。太祖之庙不迁,因始祖为本族历史上功勋最大人物的缘故。夹室为合祀的地方,凡在世王六代以上至太祖之间的祖先的神主,均藏于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上述规定也可以略作变通。如周人以后稷始封,文、武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
☚ 宗庙   五庙 ☛

七庙

指天子供奉的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及远祖、始祖的宗庙。泛指祖先宗庙,也借指朝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