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七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七体 七体又称“七”。赋体之一种。属大赋体裁。创始于西汉枚乘。乘假托吴客说七事启发楚太子,以讽刺荒淫逸乐,题作《七发》。后人仿效其体,以作讽劝之文,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左思《七讽》等,遂自成一体。 ☚ 骚赋 大赋 ☛ 七体 七体诗体的一种。其形式似《骚》。最早以“七”名体者,当推《文选》。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枚乘始作《七发》,后有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依》、马融《七广》、刘向《七略》、刘梁《七举》、崔琦《七蠲》、桓麟《七说》、李尤《七款》、刘广《七兴》、曹子建《七启》、徐幹《七喻》、王粲《七释》、刘邵《七华》、陆机《七徵》、孔伟《七引》、湛方生《七欢》、张协《七命》、颜延之《七绎》、竟陵王《七要》、萧子范《七诱》。诸公驰骋文词,而欲齐驱枚乘。大抵机括相同,而优劣判矣。” ☚ 四愁诗 骚体 ☛ 七体 七体简称“七”。文体名。为赋之一种特殊体式。缘于西汉枚乘所作《七发》,后人仿其体,如张衡《七辩》、曹植《七启》、张协《七命》等,遂成“七体”一门。《文选》专列“七”为一类。据今人考证,隋之前作“七体”者计47家(见1986年第3期《徐州师院学报》《七发三问》)。《隋书·经籍志》载目有《七林》10卷(梁有《七林》30卷),当为“七体”专集。七体形似汉大赋,但又有鲜明特色:以问答为体,然问答必“七”,非二、三而已;又以问为主,以答为辅。此皆为“七体”所独有,非一般大赋所拟同也。 ☚ 七 九 ☛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面 > 七竅 > 七體 七體 qītǐ 亦稱“七孔”。即七竅。《國語·鄭語》:“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列子·仲尼》:“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心腹六臟之所知。”《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舉身自撲太山崩,七孔之中皆灑血。” 七体 七体文体名。又称“七”。为赋体的另一形式。西汉·枚乘著文,托吴客说七事以启发楚太子,题作“七发”。后人仿效其体,以作讽劝之文。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曹植“七启”,左思“七讽”等。《昭明文选》列“七”为一类,《隋书·经籍志》 录有“七林”十卷。 ☚ 问对 七 ☛ 七体 七体同“七”条。 ☚ 七 骈赋 ☛ 七体又称“七”。赋体的一种形式。西汉枚乘发端作《七发》,以七件事游说楚太子。后世以文讽劝,多为仿效。如《七激》(傅毅)、《七辩》、《七启》(曹植)、《七释》(王粲》、《七讽》等。《文选》列“七”为一门,专收七体作品。 七体 七体古代文体名。《文选》把“七”列为一体,和“赋”、“诗”、“骚”并列,“七体”之名由此而来。“七”之体,刘勰认为乃枚乘所创:“枚乘摛艳,首制七发”(《文心雕龙·杂文》)。《七发》是一篇问答体散赋,“说七事以启发太子也”(《文选》李善注)。《七发》文辞瑰丽,气势壮阔,善用比喻,形象鲜明,描绘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以至于骚人墨客争相仿效,以“七”名篇。如傅毅的《七激》、崔驷的《七依》、张衡的《七辨》、曹植的《七启》等,于是形成文中一体。后来又把这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称为“七林”。《隋书·经籍书》即录有《七林》十卷。今天看来,七体仅是赋体的一个分支。枚乘的《七发》,成了汉代新体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 骚体 汉大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