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永春县
永春地处福建东南部,位于东经117°41′—118°31′,北纬25°13′—25°33′之间。东与仙游县相连,西和漳平市交界,南同南安市、安溪县接壤,北和大田县、德化县毗邻。土地总面积1 468平方公里,东西长84.7公里,南北宽37.2公里。全县总人口52.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05万人。现设14个镇,7个乡,227个行政村,10个国有农林茶果场。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永春被列为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县。
永春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福建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自德化南伸,绵延全境。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蓬壶马跳为界,大致可分为两部分。西北群山叠嶂,幽壑高岩,泉清树绿;东南丘陵起伏,盆地相间,犹如珠串散布。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数游永春,留下了“千浔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似画图”的诗句。
永春气候条件优越,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良好。在境内同时兼有三种不同的气候类型。西半县属中亚热带,东半县属南亚热带,而千米以上山地则属北亚热带。全年无霜期320天,平均气温20.4℃,降水量1 682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之称。境内溪流纵横,水系发达,水资源总量14.8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2.3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6.9万千瓦。永春小水电名闻遐迩,是全国最早实现的农村电气化县和农村能源综合开发县之一。山地面积10.33万公顷, 有林地7.73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61.1%,绿化程度84%,木材蓄积量295万立方米,是全省用材林基地之一。矿藏资源有煤、铁、锰、锌、铜、花岗岩、高岭土、石灰石、叶蜡石、辉绿岩、地热水和优质天然矿泉水等。无烟煤储量达1.3亿吨,煤质好,是全国地方重点产煤县之一, 闽东南地区的煤炭主要供应地。全县劳动力21万人,占总人口的40.4%。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达609人,居泉州市第 二位。境内道路四通八达,全县通车里程1027公里,公路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闽中省道三(明)郊(尾)线和泉(州)德(化)线两条二级水泥公路,横贯县境147公里,覆盖12个乡镇。漳(平)泉(州)肖 (厝)铁路天湖山支线经坑仔口、下洋两镇径入永春县腹地。每日都有客车直达厦门、深圳、广州、泉州、三明、福州等城市,客货运输十分方便。城乡供水、供电、通讯设施日趋完善。信息传输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数字化。市场、商贸、金融、房地产、旅游等服务设施成龙配套,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优越。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永春立足本县实际,挖掘资源优势,开拓进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经济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7.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2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1.6倍和49.2倍,年平均增长22.5%和25.8%。
永春从1985年被列为闽南三角地区开放县以来,紧紧抓住机遇,充分运用改革开放政策,掀起了农业综合开发、地下矿藏资源开发以及发展农村运输业的热潮, 牢牢树立起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产业支柱。
(1)果茶业。永春山地面积10.3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至1995年山地开发利用率已达91%以上,涌现出6个万公顷水果乡镇,60个水果专业村,近3000个水果生产专业户,成为全省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的典型。其中柑桔是永春县最大量、最具有区域特色的山地产品,全县柑桔面积达0.93万公顷,总产量13万多吨,是全国柑桔生产基地县。其种植面积、产量连续19年居全省首位。1995年全县直接来源于柑桔的财政收入达750多万元, 农民从生产和运销环节获得纯收入2亿多元。柑桔收入已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40%强。柑桔已成为永春县财政收入、农民“钱袋子”的重要来源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成为永春大搞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标志。
永春芦柑果形端正、色泽鲜艳、皮薄汁多、脆嫩浓甜,被国内称为“柑中之王”,国外誉为“东方之果”。1989年荣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称号、全国优质水果评比第一名,1994年荣获福建省首届优质柑桔果品评选芦柑金奖,1995年又荣膺第 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芦柑金奖。永春芦柑栽培的历史不长。1954年,爱国老华侨尤扬祖引芦柑上山试种, 至1958年栽种柑桔31公顷。从60年代至1977年,永春开始大量扩种芦柑,面积产量也随之大增,并进入全省第一,被列为全国柑桔生产基地之一。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芦柑生产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实行开发与开放并举,资金投入与科技投入并重, 国营、集体、个人、联办、引进“五个轮子一起转”的方法,挺进山谷,开辟柑园,平均每年新植一万多亩,芦柑快速地发展起来。到1995年,永春被中国农村评价中心评为“中国100个水果总产量最高县之一”。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芦柑节”。永春芦柑畅销全国各地及远销东南亚、港澳地区和加拿大等国家。商品率高达95%以上。
永春还是福建乌龙茶生产出口基地县, “闽南水仙”、“永春佛手”、“铁观音”等茶叶驰名中外,多次获得“部优产品”称号,年出口量达2000多吨。1995年永春“佛手”、“水仙”两个茶叶品种获得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
(2)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永春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92年,永春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乡镇企业年”活动,加强了对乡镇企业的领导,使其得以更加迅猛发展,并逐渐形成两个显著的特点:
❶小煤炭工业越办越大。永春地下矿藏资源丰富,尤以煤炭资源为最,经勘探的有10个井田,储量达1.25亿吨,而且均属无烟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从政策、资金、资源和技术上鼓励扶持乡镇煤矿的发展, 使乡镇煤矿进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 成为永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行业,永春已进入全国重点产煤县。全县有21个乡镇和41个行政村开办了小煤矿, 年创产值1.2亿元,为县、乡、村三级提供好几千万元的财政收入,为这些乡镇的脱贫致富和经济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
❷农副产品加工业愈办愈好。永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大做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增值文章。坚持引导与扶持相结合,走“基地+农户,基地+市场,市场+农户”的路子,着力改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软硬环境,强化科技进步,发展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至1995年, 全县创办农副产品精初加工企业830家, 创产值4.35亿元,形成了四个农副产品加工体系:以柑、茶等为主要原料的饮料系列加工企业60家,创产值1.45亿元,占全县加工业产值的33.3%。茶叶初精制加工企业520家,创产值0.43亿元,占加工业产值的9.9%。木竹材系列加工企业65家,创产值1.19亿元,占加工业产值的27.3%。食品罐头加工企业185家,创产值1.28亿元,占加工业产值的29.4%。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永春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尤其是带动了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各业的协调发展,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全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由1990年的46.2:21.7:32.1转变为1995年的28.3:36.6:35.1。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合理有序,全县已有17万多人转向开发性农业和第二、三产业,从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结构也由1990年的80.4:8.3:11.3转变为1995年的75.1:10.6:14.3。
(3)运输业。山门打开之后,伴随着果茶业、煤炭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农村个体私营运输业迅速崛起。1973年,全县车队仅10多辆,没有个体汽车。1985年后,农民车队以年增500多部的速度发展起来。至1995年,全县个体和私营运输车辆达3万多辆,组建了30支农民运输车队,年营业额达7亿元,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形成全省最大规模的农民运输集团军,加速了城乡经济的交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腾飞。
“九五”期间至2010年,永春农村经济的指导思想是:切实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培育发展支柱产业,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全面实现“奔小康、建新村”目标,为提高农业的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化农业创造条件,为下世纪中叶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发展目标是:立足发展煤炭、化工、陶瓷、建材、食品饲料、竹木加工、建筑、运输、水电、包装十大支柱行业,建设好芦柑、优质水果、茶叶、用材林、毛竹林、蔬菜、食用菌、家禽、畜牧、淡水养殖十大生产基地,带动经济全面腾飞。农业总产值2000年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6.9%,2010年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达到3 500元,“九五”平均增长10.5%,2010年达到8 000元以上,10年平均增长8.6%。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综合水平。至200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3.2万公顷,确保粮食总产量有所增长,争取年总产量16万吨以上;肉类总产达22 800吨,蛋品2 350吨,水产品2500吨;水果面积达2万公顷,产量28万吨;茶叶面积0.43万公顷,总产5 000吨。2010年,粮食总产18万吨,水果产量达50万吨,茶叶产量达7 000吨;实现人工造林1.33万公顷,封山育林1.33万公顷,建立速生丰产林1.33万公顷,工业原料林1.2万公顷,竹林1.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绿化程度分别提高到75%和95%以上。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至2000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2010年达到2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