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尼勒克县
“尼勒克”蒙古语意为婴儿。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建其努克城,又名倪利克城。民国27年 (1938年)成立巩哈设治局,次年升格为巩哈县。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改名尼勒克县。尼勒克是 “三区革命”策源地。1944年8月 17日,“三区革命”在该县加哈乌拉斯台首举义旗。全县总面积11 692. 8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尼勒克镇,距伊宁市113公里,距乌鲁木齐816公里。
辖1个镇、10个乡、6个农牧场、119个行政村(队)。境内驻有兵团农四师二牧场、新疆军区军马场。1995年总人口13.85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回、蒙古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1%。农村人口占76.6%,农村劳动力2.43万人。
全县有耕地2.04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2. 88亩,草场67. 7万公顷,森林5. 96万公顷,木材总蓄积量454万立方米。有喀什河、巩乃斯河、阿夏勒河3大水系28条河流,总径流量5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200万千瓦以上,其中伊犁河第二大支流喀什河年径流量38. 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22. 6万千瓦,可开发的保证电能72. 4万千瓦,国家拟在喀什河上游吉仁台峡谷地段规划三级水电站。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雪鸡、鹿茸、雪莲、贝母被誉为尼勒克四大特产。天山马鹿分布区域广、数量多,仅干鹿角年收购量达13吨。尼勒克黑蜂遍布山区,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品种。在境内海拔3200米的依连哈比尕山有世界珍奇动物 “伊犁鼠兔”。
矿产资源有煤矿储量16亿吨以上,菱铁矿储量150万吨,铜矿分布面积120多平方公里,还有褐铁矿、黄铁矿、铅、金、石灰石、石膏石、冰州石、水晶石等。
旅游景点有春秋战国时期古铜矿遗址,“三区”革命遗址等,以及喀什河谷次生林公园、汤巴拉草原、乔尔玛天山风光等。
尼勒克县是牧业县,经济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也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之一。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 25亿元,工业总产值6 30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 200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6 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6元。
尼勒克县是新疆细毛羊、新疆褐牛、伊犁马的主要产地之一,1995年牲畜存栏56. 26万头,人均占有牲畜8. 7头,肉类总产量6 400吨,牛羊奶总产1.8万吨,牧业总产值7 10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6%。农作物播种面积2.04万公顷,粮食总产4. 9万吨,亩产205.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71. 7公斤; 甜菜总产1 300吨; 油料总产5 500吨。
全县修建灌溉渠道2 236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 54万公顷。围栏草场28.3万公顷。建成水电站6座,装机容量1 600千瓦,年发电量385万千瓦小时,其中乡村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300千瓦,农村年用电量137万千瓦小时。拥有农机总动力5. 11万千瓦。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83%的村通汽车。全县有程控电话3 000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