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丁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丁赋

按人征收的赋税。始于汉高祖四年,称算赋。指丁口每年出赋钱一百二十,为一算,亦称丁算。此制历代相沿,唯赋额、名称及丁口年龄历代不一。清雍正时摊丁入地,丁赋并入田赋,称地丁。参阅《通典·赋税上》、《文献通考·户口考一》。

各种赋税

各种赋税

按人丁计算的赋税:人税 丁赋 丁钱 丁银 算赋 赋算 口算 口赋 口钱 丁身钱 身丁钱 人口税
按税率交纳的赋税:课程
农民的赋税:甿税
正额的赋税:正税 正粮 正项
 正税赋和杂税:课羡
 国家规定的正税:课本
春季的赋税:春税
秋季的赋税:秋课
常规的赋税:经赋
固定的税赋:常赋
 定额的税赋:常课
 额定的赋税:额赋
国家规定的赋税:国赋 国课
 法定的赋税:正供
正赋以外的附加税:余赋
正税外外加的赋税:杂税 杂课 杂变 雁税 科配 科调 桩科 附加税
 田赋外附加的赋税:田捐
 宋代苛捐杂税的一种:钞旁钱
 按房屋间架及等级所征收的杂税:间架(间架税)
繁重的赋税:暴赋 暴税 繁科 烦敛
 苛重的赋税:苛杂 苛捐(苛捐杂税) 榷酒征茶
非常沉重的赋税:毒赋剩敛

☚ 赋税   征收 ☛

丁赋poll tax in place of corvee

中国封建政府对丁男征收的一种代役性质的赋税。历史上各个时期对成丁的起征年龄、征课形式、名称等,各有不同,且多变化,如汉规定年23~56男丁服兵役,晋初又定年16~60为正丁等。在征课形式和名称上,汉代有输钱代役的更赋。唐征庸税:武德二年(619)规定,番人内附者,分等收“丁税钱”。五代时,吴越、南平、南汉等政权均在其辖区内征“身丁钱”。北宋统一后,南方仍沿旧制。元代丁赋征粟。明差役分“银差”与“力差”;行一条鞭法时,将差役归入田赋均折银征收,但丁银与田赋仍分为两个税目。清雍正初年,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丁赋

046 丁赋

汉以后历代封建政府对成年男子征收的丁口税。亦称“丁税”、“丁银”、“丁钱”、“身丁钱”,有代役性质。汉初凡年满23至56岁的男丁,需服更卒、正卒、戍卒三项徭役,不亲身服役者可出钱代役,称为更赋,乃丁赋之起源。此制以后历代相沿,惟名称不同,丁令不一,赋额有差。隋唐有输绢代役的庸税。隋初男18岁为丁,后推迟到21岁。唐男21岁为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上、中户,每丁征10文、5文的丁税钱。五代有以丁为征收对象的“身丁钱绢”、“身丁钱米”等等。宋代20至59岁为成丁,有“丁口之赋”,但时征时废。元代北方有丁税,每丁粟3石。明代按丁服役谓之均徭,分力差和纳钱代役的银差,年16为成丁,60而免。中期行一条鞭法,虽赋役合并,但丁银仍存。清初有“丁徭银”,摊丁入地后,丁赋才彻底消失。

☚ 杨可告缗   身丁钱 ☛
丁赋

丁赋

男人成人称丁。丁者役。不役者交款物以代役称丁赋。《资治通鉴·唐纪·高祖武得七年 (公元624年)》: “每丁岁入租,……岁役二旬; 不役则收其傭,日3尺; 有事而加役者,旬有5日,免其调,三旬租、调俱免。”

☚ 丁绢   丁税 ☛

丁赋

又称“丁税”、“丁钱”、“丁银”、“身丁钱”。中国历代封建政府按人丁征收的赋税,一般对男丁征收,有代役性质。成丁服役的年龄规定很不一致。汉定年23—56男丁服兵役;隋初规定年18以上为丁,以从课役;唐初则定年21为丁。西汉时,已有输钱代役的更赋。唐行租庸调时,其中“庸”为代役的实物。五代至宋均征身丁钱,但时征时免。元丁税征粟。明差役分为银差与力差,后力差也逐渐改为征银。实行一条鞭法时,规定丁银并入田赋征收,但实行不彻底。清摊丁入地后,丁赋并入田赋。

丁赋

丁赋

见“丁口钱”。

☚ 丁口钱   身丁钱 ☛
丁赋

丁赋

也称“丁税” 、“丁钱” 、“丁银”、“身丁钱”等。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对丁男征收的代役金或实物。西汉时已有输钱的“更赋” (即出钱代役) 。唐代实行租庸调法时,其中“庸”为代役的实物; 对居住在边区的少数民族,则在一定时期内征丁税钱,上户每丁十文,次户五文,下户不征。五代至宋均征身丁钱,不过时征时免。之代丁税征票。明代力役分为力差和银差,后来力差也逐渐改为征银。明代实行一条鞭法时,规定丁银并入田赋一起征收,但施行并不彻底。清代雍正初年,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称为“地丁”。

☚ 租佃制度   口赋·算赋 ☛

丁赋ding fu

poll tax

丁赋

中国封建时代在行一条鞭法之前,各代大都按丁收税,称丁赋、丁税、丁钱、丁银、身丁钱等。如隋代规定,丁男一床(即夫妻二人)租粟三石,调绢一匹、绵三两(种麻之乡,布一端,麻三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