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文言实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它的标志是音同或音近,有的完全同音,有的声母相同,有的韵母相同。
 [例1]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D.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答案: C(A句中“裁”通“才”:B句中“倍”通“背”;D句中“菁”通“精”)
 课文中常见通假字例释:
 课文 例句 通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予不? 否
 臣愿奉璧往使 捧
 拜送书于廷 庭
 召有司案图 按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熟
 《游褒禅山记》 南声还胡 含糊
 莫夜月明 暮
 汝识(zhi)之乎 志
 《师说》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授
 《劝学》 君子生(xing)非异也 性
 《鸿门宴》 距关 拒
 毋内诸侯 纳
 要项伯 邀
 不可不蚤自来谢王 早
 今将军与臣有郤(xi) 隙
 沛公不胜桮杓 杯
 《孟子》两章 所以穷乏者得我欤? 德
 《送东阳马生序》 四支僵劲不能动 肢
 《过秦论》 合从缔交 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敝
 嬴粮景从 影
 鉏 锄
 棘 戟
 《诗经》两首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悬
 《促织》 昂其直 值
 手裁举 才
 翼日进宰 翌
 《梦游天姥吟留别》 列缺霹雳 裂
 《窦娥冤》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们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 樽
 《永遇乐·京口北固》被甲上马 披
 
 2.掌握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的差别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具体变化:
 (1)词义扩大。例: 好,由女孩漂亮扩大泛指一切令人满意的。
 (2)词义缩小。例: 购,古指重赏征求,重金收买,今只用为购买。
 (3)词义转移。例: 走,古指奔逃,今指步行。
 掌握古今词义差别的重点应放在古今同形异义的复音词语上。有的古代也是词,但词义色彩已有不同。如: 亲戚,古指直系亲属; 爪牙,古是褒义词。有的古代是两个单音词构成的词组。如: 地方,古指土地方圆、面积。有的古代是词,现代是词组。如: 布衣,古指平民,今指布的衣服。因此,切勿把古代的词组误为今天的合成词。
 [例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己歌。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4)鸥远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5)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6)至于幽暗昏惑而之构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1)(2)(5) B.(2)(4)
 C.(3)(4)(6) D.(1)(3)(5)(6)
 这是199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单项题,考查词语的古今异义,偏义词及固定结构。答题可先从六句中比较容易的(2)(4)句里的“可以”、“以为”入手,这二词不管结构或意义,古今都一样,是合成词。故B项是正确答案。其余,(1)中的“亲戚”古今结构上虽都是复合词,但古代包括直系亲属在内,与今义指旁亲不同;句(3)中的“作息”,古代是偏义复词,词义只在“作”上,“息”是陪衬,今则为合义;句(5)中的“其实”是词组,意为“他实际上”,今则是个关联词,用在动词或主语前,表示所说情况真实,用以补充或更正上文;句(6)中的“至于”古代是“动词+介词”的结构,意为“到达到”,而今则是一个词,用作动词,表示发展到某种程度,或用做介词,表示引进另一话题。
 课文中常见的双音词集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
 (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古义: 指父母兄弟等。
 今义: 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和它的成员。
 (2)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古义: 前进是一个短语,是“走上前、进献”的意思。
 今义: 前进是一个动词,是向前行动或发展的意思。
 (3)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古义: 一般作介词短语;于,介词;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件事上”等。
 今义: 连词。表示前后相承,后事紧随前事产生;有时有“因此”的意思,表示后者是由前者引起的。
 (4)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古义: 表原因的虚词。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表结果。
 (5)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 指出,给人看。
 今义: 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6)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古义: 从这里开始,向那里……
 今义: 从前。
 (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古义: 歌伎,宫妃。
今义: 美貌女子。
 左右,古义: 侍卫人员。
今义: ①用于数量词后表示概数。
②控制(动词)。
 (8)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 公开扬言。
 今义: 表示政见的公告。
 (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古义: 趁此。
 今义: 连词。表示结果。
 《鸿门宴》: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也。
 古义: 不平常的(事故),名词。
 今义: 表程度的副词,很。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古义: 鱼和肉,引申为被欺凌的对象。
 今义: 指食用的鱼和肉
 (3)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古义: 为敬辞,称对方。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今义: 就是脚下。
 《过秦论》:
 (1)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①有声望,有地位的人。②英雄人物。
 今义: 才华出众的人。
 (2)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今义: 山东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 秋季的天空。
 今义: 秋季。
 《师说》: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 有学问的人。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 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不一定。
 今义: 用不着,不需要。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古义: 一般人。
 今义: 很多人,许多人。
 《孔雀东南飞》:
 (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义: 互相通连。
 今义: 来往和运输。
 (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古义: 告别时的动作,挥手。
 今义: 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
 (3)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古义: 可爱。
 今义: 值得同情、怜悯。
 (4)新妇识马声,蹑足相逢迎。
 古义: 迎接。
 今义: 奉承、拍马。
 (5)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义: 有时单指兄。
 今义: 父亲和兄长。泛指家长。
 (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古义: 有时单指兄。
 今义: ①同辈之间。
 ②旧时军队称士兵。
 《琵琶行》: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义: 叹息声。
 今义: 低声交谈,或虫鸣声。
 (2)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 年龄大。
 今义: 长兄,长子,船老大。
 《雁荡山》:
 (1)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古义: 具,具备;体,形体。
 今义: 明确,不抽象,细致。
 3. 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般是指实词的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A.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1)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3)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4)于是相如前进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B.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 (1)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C.名词作状语
 在古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翻译时,可以在名词之前加上介词(介词+名词),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去修饰动词作状语。
 例:(1)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
(2)率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3)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促织》)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D.使动用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为”意思的动词(使动词)就叫作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对宾语包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
 (1)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 让……为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腊: 使……成为腊。)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 使……活。)
 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 使……逃跑。)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绿: 使……绿)
 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
 (荣: 使……荣耀。)
 E.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当名词活用为有“以……为”意思的动词,这活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这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 吾从而师之。(《师说》)
 (师: 把……当作老师。)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 把……当作宾客。)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 把……当作羞耻。)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 认为……美。)
 4. 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颇为常见,在众多的意义中,一般互有联系,且其中必定有一个意义是最早的,原始的意义,这就是它的本义,其它意义都是由这个意义发展开来的,叫引申义。
 如“信”字,本义是说话诚实,不虚假。“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这个“信”就是本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的“信”作“相信”解释,用的是引申义。“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信”引申为“确实”、“真实”;“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的“信”引申为“随便”、“随意”。
 [例一]
 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除(辞掉)右丞相兼枢密使。
 B. 由是(此)则生而有不用也。
 C.窃计欲亡走(逃)燕。
 D.未尝有坚明约束(盟约)者也。
 答案: A
 [例二]
 解释下列各句中“信”的意义
 A.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B.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C.低眉信手续续弹。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答案: A.确实 B.信使、使者 C.随意 D.可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