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一絃琴”。亦稱“一絃瑟”、“獨絃琴1”、“鳳首一弦琴”。古琴之一種,形似琵琶而琴身較窄,一絃,十二柱,柱亦如琵琶,琴桿向内彎曲,呈弓狀。因琴頭有如鳳首狀者,故或有“鳳首一弦琴”之稱。起於殷商,晉時見於記載,唐五代盛行,敦煌晚唐石窟壁畫伎樂圖中多處出現。後亦流行於民間。前秦·王嘉《拾遺記·殷湯》:“拊一弦琴則地祇皆升,吹玉律則天神俱降。”明·楊掄《琴譜合璧》卷三:“一絃琴:殷師絃樣,陶淵明嘗設。”《事物異名録·樂舞聲歌·一絃琴》:“《晉紀》曰:‘孫登居白鹿、蘇門二山,彈一絃琴。’按《拾遺記》云:‘師延,商樂工也……撫一絃之琴,或作瑟,則地祇皆升。’是商代則有矣,今瞽者撫之以擬曲者是。”《玉海·音樂·唐九部樂》:“高祖即位,仍隋制設九部樂。清商伎者,隋清樂也,有編鐘、編磬、獨絃琴。”《宋史·樂志四》:“絲部有五:曰一弦琴,曰三弦琴,曰五弦琴,曰七弦琴,曰九弦琴,曰瑟。”參見本類《琴式圖》第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