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国三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国三公

公: 春秋战国时对诸侯国国君的通称。语出《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máng)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幸骊姬,为让骊姬生的儿子奚齐继位,献公杀死太子申生,同时把另两个儿子重耳、夷吾派出去守卫蒲和屈两个小城。但是蒲和屈这两个地方并没有城,只是一块空地,献公就命大臣士[[!GFDAD]]去筑城。士[[!GFDAD]]深知献公心思,因此,很草率地筑成两座极不坚固的城。夷吾把这个情况报告了献公,献公派人去查问。士[[!GFDAD]]说:“依我看,再过几年,大王就会派兵攻打这两座小城,何必要筑得那么坚固呢?”为了表明自己不把这两座城池筑牢是正确的,士[[!GFDAD]]还作了一首诗,大意是: 晋国目前的纷乱局面就像几张兽皮做成的毛色杂乱的皮衣那样。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叫我听从哪一个才好呢?

后来,人们就用“一国三公”来比喻主持政事的人太多,号令不统一,叫人无所适从。

一国三公

一国三公yīɡuósānɡōnɡ

┃┃━━ 政出多门,权力分散,局势混乱。语出《左传·僖公五年》:“孤裘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唐·杜甫《草堂》诗:“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 三七厄   马上功成 ☛

一国三公

形容政出多门,局势混乱,唐杜甫《草堂》 诗: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左传·僖公五年》: “初, 晋侯使士𫈢二公子筑蒲与屈, 不慎, 置薪焉。 夷吾诉之。 公使让之。 士𫈢……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 ” 让:谴责。龙茸(mang rong ): 蓬松散乱貌。蒲: 晋邑,在今山西省隰县西北。屈: 晋侯,在今山西吉县。晋侯:指晋献公。春秋时, 晋献公的大臣士𫈢批评晋国政局纷乱时说, 当权者太多,令人无所适从。

一国三公yīguó-sāngōng

公: 春秋战国时对诸侯国国君的通称。语出《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máng)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幸骊姬,为让骊姬生的儿子奚齐继位,献公杀死太子申生,同时把另两个儿子重耳、夷吾派出去守卫蒲和屈两个小城。但是蒲和屈这两个地方并没有城,只是一块空地,献公就命大臣士[[!GFDAD]]去筑城。士[[!GFDAD]]深知献公心思,因此,很草率地筑成两座极不坚固的城。夷吾把这个情况报告了献公,献公派人去查问。士[[!GFDAD]]说:“依我看,再过几年,大王就会派兵攻打这两座小城,何必要筑得那么坚固呢?”为了表明自己不把这两座城池筑牢是正确的,士[[!GFDAD]]还作了一首诗,大意是: 晋国目前的纷乱局面就像几张兽皮做成的毛色杂乱的皮衣那样。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叫我听从哪一个才好呢?
后来,人们就用“一国三公”来比喻主持政事的人太多,号令不统一,叫人无所适从。

一国三公

一国中有三个主公。谓政令出于多门。《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唐刘知几《史通·忤时》:“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全唐诗》二二○杜甫 《草堂》:“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一国三公犹不堪,况六贵同朝,势必相图,乱将作矣。”

一国三公

公:先秦时诸侯的通称。一个国家里有三个国君。比喻政出多门,权力不统一,让人无所适从。春秋时,晋献公派大夫士𫈢为两位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在蒲地和屈地筑城。由于监工不严,城墙里掺进了木柴,晋献公为这事把士𫈢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士𫈢本来就不同意修城,因此怒冲冲地分辩说:“君主应当靠修养德行使公子们的地位稳固,那些城墙修得再坚固又有什么用呢?”退朝后,士𫈢怒气不解,作了这样几句诗:“狐皮袍子蓬蓬松松,一个国家出了三公,让我到底把谁跟从?”(见《左传·僖公五年》)

一国三公;一统天下

○一国三公yī guó sān gōng

一国有三个君主,比喻政令出于多头,事权不统一:~,吾谁适从|十羊九牧,其意难行;~,适从何在|武夫当道势汹汹,~谁适从?

●一统天下yī tǒng tiān xià

统一整个国家,也指为某人或某种势力控制的局面: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三国| 自然,车夫做的文章可以说是不通,是胡说,但这不通或胡说,就打破了遗少们的~。

权力

权力

柄 棅 权衡 事权 印信
权柄,权力:权(~利;利~;人~;法~;神~;族~;夫~;全~;放~;弃~) 事柄
权力范围:权限
权力和职能:权能
权力和责任:权责
权力和势力:权势
权力,权势:
权力大:权大(~于法) 权重(~望重)
权力大威望高:权重望崇
权力大而官品低:权重秩卑
权力极大:权倾天下 权倾中外 权倾朝野
下级的权力比上级大:指大于臂
臣子的权力大于国君:胫大于股
权力分散不集中:政令不一
权力小:权轻
地位低,权力小:人微权轻
权力平等:平权(男女~)
彼此地位或权力平等:平起平坐
事权不统一:一国三公
有卓越的才干而没有可以施展才能的权力:有斧无柯
权力削弱:轻权
失去权力:失势 失权 丧权(~辱国) 鼠虎 夺柄
丧失权力:大权旁落 太阿旁落 事柄旁落 旁落大权 大柄旁落
君主为臣下挟持,大权旁落:缀旒 缀斿 缀游
将付予臣下的权力收回:夺印
(政治上的强制手量:权力)

另见:权势 权术 享有 掌权

☚ 权力   各种权力 ☛

一国三公yī guó sān gōng

a state with three rulers—a divided leadership (/authority)
❍ 狐裘尨茸,~,吾谁适从?(《左传·僖五年》) Shaggy is the fox fur;|Three dukes in one State: |Which shall I follow?

一国三公yi guo san gong

state with three rulers (a divided leadership)

一国三公yī ɡuó sān ɡōnɡ

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比喻政权或事权不统一,使人无所适从。a divided leadership, a state with three rulers

一国三公yī guó sān gōng

【解义】一个国里有三个君主。比喻政令出于多门,令人无所适从。
【例句】~不是好事,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一国三公yī guó sān gōng

一个国家同时有三个君主。比喻事权出于多头,政令不能统一,令人无从适从。《左传·僖五年》:“士𫈢退而赋曰:‘狐裘尨(meng)葺,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一国三公

春秋初年,晋献公攻克了骊戎(古族,是古戎人的一支,在今陕西临潼一带),夺得美女骊姬,带回都城,立为夫人。骊姬年轻貌美,又善于投献公所好,把晋献公迷得晕头转向,竟然想废除立了多年的太子申生,改立骊姬的儿子奚齐。
骊姬知道申生是献公已故夫人齐姜所生,其太子身份早已为全国上下承认,她虽一心想让奚齐当太子,但怕群臣不服,就故作姿态,劝献公顾全大局,不要另行废立。献公以为骊姬是出于真诚,不由大大赞扬她的贤德。其实骊姬还担心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重耳和夷吾,他们虽然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骊姬拉拢最得献公信任的宠臣梁五和东关五,认为第一步先要把申生兄弟三人调离献公身边,疏远他们父子的感情。于是,梁五和东关五向献公进言道:“曲沃是先帝宗庙所在,而蒲、屈两邑乃边防要塞。如果让太子坐镇曲沃,重耳和夷吾分管蒲、屈,主公居中指挥,定可安如磐石。”
两人说得天花乱坠,不由献公不信,终于把申生兄弟三人调离身边,只留下奚齐。
大司空士奉命监筑蒲、屈二城。他已猜出骊姬有夺嫡之谋,献公已萌生改立奚齐为太子之心,就胡乱凑了些木材,草草收工。夷吾见了,大为不满,到献公面前告状,献公不得不装模作样把士斥责了一顿。
知道用不了多久,国内必定大乱,也就不说什么了。回到府中,他感慨万分,赋诗道:“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这首诗的意思是:这个国家贵人太多,好像有三个头儿,你要这样,他要那样,叫我听谁的好?
果然,晋国事权不统一,终于演变成一场大乱。骊姬阴谋得逞,谗杀了太子申生,并迫使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排除了异己,骊姬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做了太子。
可是好景不长,献公死后,奚齐继位,结果被大臣里克所杀,年仅11岁。后来,骊姬也被逼跳河自杀,晋国从此一蹶不振。
重耳逃亡到翟国后,在那儿呆了19年,最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到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他励精图治,终于使晋国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后来,人们就用“一国三公”这个成语,来比喻事权不统一,令人无所适从。

一国三公yīguó-sāngōng

《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一个国家有三个头儿。这是晋大夫士𫇭说的话,三公指晋献公和他的儿子重耳、夷吾。后以“一国三公”指政出多门,号令不统一。

一国三公yī ɡuó sān ɡōnɡ

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泛指政出多门,政令不一,让人无所适从。

一国三公yi guo san gong

一个国家有三个掌权者。比喻政出多门,令人无所适从。
【近】政出多门

一国三公yīguó-sāngōng

〔主谓〕 一个国家三个主公。比喻政令分歧,事权不一。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74回:“武夫当道势汹汹,~谁适从。”
△ 多用于政事管理方面。
【近义】政出多门 无所适从
〖反义〗天无二日 民无二王

一国三公;十羊九牧

一国三公;十羊九牧yī guó sān gōng;shí yáng jiǔ mù

【上】公:春秋战国时期对诸侯国国君的通称。一国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指政出多头,政令不统一,令人无所适从。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七十四回:“武夫当道势汹汹,一国三公谁适从。”
【下】牧:放牧者。十只羊有九个牧羊人。比喻官多民少,赋税繁重。也比喻使令不一,令人无所适从。唐·刘知幾《史通·叙事》:“杨令公(再思)则云‘必须直词’,宗尚书(楚客)则云‘宜多隐恶’。十羊九牧,其令难行。”
【综】比喻政出多门,政令不一,造成混乱局面。
【例】无论机构大小,如果一国三公,十羊九牧,必然会造成政令不一、人浮于事的现象,不利于统一,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必须革除这种弊端。

☚ 养痈畜疽;藏污纳垢   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

一国三公yī guó sān gōng

公:指国君。即一个国家有三个国君。比喻令出多门,指挥不一,使人无法适从。《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