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剪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剪梅

一剪梅

词牌名。因宋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得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三平韵。另有添韵、减字等变格。又曲牌名。南曲入南吕宫引,字句格律与词牌或词牌上阕同。参见“常用词谱”类。

☚ 鹊踏枝   钗头凤 ☛

一剪梅

一剪梅

又一体

☚ 蝶恋花   钗头凤 ☛
一剪梅

一剪梅

又名《腊梅香》、《玉簟秋》。见宋周邦彦《清真集》。周词首句为“一剪梅花万样娇”,因取为调名。《词律》卷九、《词谱》卷一三列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韵则有上、下片各三平韵、四平韵、五平韵、六平韵数种。《词谱》以周邦彦“一剪梅花万样娇”一首与吴文英“远目伤心楼上山”一首为正体,周词上、下片各三平韵,吴词各四平韵。又列别体五种。

☚ 一痕沙   一萼红 ☛

一剪梅

咏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蒙蒙,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此词借咏柳抒发亡国之痛。

“无限伤心夕照中”,默默无言的柳丝低垂在斜阳中,这是多么忧伤的形象,可谓一锤定音。下承两句“故国凄凉,剩粉余红”,说明哀伤的原因:故国破亡,如同百花园里风吹雨打,只剩下些残红,一片狼藉。下面又接以三句象征首都皇宫衰败的景象:“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金沟”即御沟。前一句是说,皇宫在丧乱之中已荒废无主,只有御沟里的流水犹自淌个不停。“陈宫”指陈后主的宫殿,“隋宫”指隋炀帝的宫殿。提到这类亡国之君的宫殿,当然是借古喻今,暗示明宫也不知是怎样荒凉了。“隋宫”还应和隋堤联系起来,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隋堤柳很有名,这里用来扣紧主题。

下片则进一步发挥。首先总括一句:“往事思量一晌空。”过去的事都已成虚,真是不堪回首!然后又承以两句写景之词“飞絮无情,依旧烟笼”,是说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不伤情;而柳絮却象无情似的,每年照旧飞舞,垂柳被笼罩于烟雾之中。最后以“长条短叶翠蒙蒙,才过西风,又过东风”三句作结,是说柳树服从于大自然的规律,每年秋冬过后,到明年春风吹来的时候,它们仍要发叶抽条,重新变得葱茏苍翠。这几句一方面扣题写柳;一方面以景反衬人事的变幻不定,还不如柳树那样有规律地有枯有荣。咏物诗词写得好不好,要看它写得是否贴切,也就是象不象,还要含蓄不露,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看它的意境高低。这首词选用了伤心夕照、御水隋堤、飞絮笼烟、长条滴翠等意象,扣题甚为紧密,用字遣词多含蓄蕴藉,而寄托的意境却是深邃的。夏完淳词中,家国之恨的主题反复出现,却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本篇借咏物的方式来写亡国的忧伤,也是一法。


《一剪梅》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一剪梅》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是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又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三)

这首民间词的内容,据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认为是讽刺贾似道推行的“公田法”和“经界推排法”。就南宋末年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此说颇有道理。《宋史·贾似道传》记载了南宋理宗时,贾似道当政,于景定四年曾实行“公田法”。办法是强制以低价收买一些大地主的“逾限”田地,充做公田,以增加政府的收入,并充军饷。当时规定的收买公田的限额是一千万亩。这种名义上采用强买方法,禁止土地“逾限”的问题,实质上乃是朝廷和私家地主争夺土地和收入的问题。公田法实行过程中, “虽百亩之家,亦不免焉”(见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甚至农民的小块土地也往往被强行收买。收买公田的政策,使土地更加集中,各阶层均极力反对,社会矛盾和危机进一步加深。后来贾似道又请行“经界推排法”,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民力更陷入困境。基于上述种种,该词的作者或为直接受害者,或为目睹者,对“公田法”、 “经界推排法”推行过程中的危害体验甚深,情感激愤,蓄之既久,联想也特别活跃,于是信口成章,这首词调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借词来写时政,就现存宋代民歌看,数量并不多。这首词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用字遣词通俗轻俏,和文人词的精雕特点不一样。整首词分上下两片,每片各六句,共六十字。为了分析的方便,结合内容,以三短句、 “七、四、四”言形式组成一章,全首共四章。

第一章一开头从高高在上的宰相说起,宰相的端坐“庙堂”,意味着国家将有重大的决策出现,人们拭目以待。经量:指清丈土地。正在议论阶段的“经量”,尚在拟议中,一个“便是”,就这么轻率地决定了,事物的性质一下子从初级阶段发展到质变。上片第二章在内容上紧承前三句,面对人们的疑虑,宰相授意“臣僚”纷纷“上一章”给皇帝, “头说”、 “尾说”,反复强调必须“经量”,其结果“帝从之”。下片第三章写“经量”的付诸实施。被称为“轻狂太守”的各郡买公田专官, “闻说经量”,立即“星夜”行动,强行收买,造成了“浙中大扰……,破家者多”(见《宋史·贾似道传》)的严重后果。第四章明确“经量”给整个社会及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危机。山东河北实际已沦陷,并不在南宋统治者手里,为什么近的不说,却说远的?这大约有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两重意思。对于那些在“经量”中获得大量好处,谋取了私利的“轻狂太守”,作者以鄙夷、讽刺的口吻告诫他们, “好去经量”吧!到处都是灾荒.为什么不再去“经量”? “胡不”句,用反诘语气对全篇作结,进行嘲笑讽刺,特别表现了作者对这类人的反感。事实上, “公田法”和“经界推排法”虽受到皇帝的支持,但由于上下各阶层的反对,始终不能全面推广,因而后来不得不明令禁止。贾似道去职后,南宋朝廷为了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得不把收买来的土地“尽还原主”。

整首四章,最后两章是关键之所在。第四章是了解词作者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关键,这是很明白的。第三章则是形成整首词气氛的关键,也是艺术上最能震撼读者心灵的地方。

这首词属双调小令,上下两片句句叶平声韵,声情低抑。整首有八句、八次重复使用“经量”,以突出表现词所要抒发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八组“经量”,词性并不完全一样,意思也不尽相同,使用过程中,在各自位置上,都能显得确切不移,虽重复而不觉累赘,虽次数多而不觉杂乱,故这种重复,不是形式上的文字游戏,而是内容的推进,形象的更新。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手法的应用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因为在一首容量有限的词中,声音和意义不相同的字,终究会比总是重复使用的一二个字显得更丰富些。在这一首中,只是在四言一句时重复,并见出整齐。七言一句,字多句长,重复字出现多了不易整齐,所以这首中的七言句就不使用重复的词语,这也说明它本身的艺术表现力是有限度的。不论如何,这首词中“经量”的八次成功使用,仍为文人诗和其它类型的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艺术借鉴。


古诗《一剪梅》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一剪梅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几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浥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斜凭绣床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
 
 李煜是个很有才情且又精通音乐的风流皇帝,大周后也是一位工音律、善歌舞的多情美貌的女子,两美相并,鸾凤和谐。这首词,就是写李煜夫妇娱乐调情生活的。这首词,分为两个部分,上片写情歌,下片写欢饮,都是从大周后方面着笔来写。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词从晚妆写起,让大周后以服饰整齐的形象出场。她晚妆过后,往香炉里放进了一点沉檀香,随着烟缕袅袅上升,屋子里便弥漫了淡淡的芳香和温馨的气息。在这种环境气氛中,李煜夫妇开始了他们晚上的娱乐生活。“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这是大周后在唱歌。作者对歌声如何美妙未作具体描绘,而是把目光凝聚在清歌初发时的嘴上。“向人微露丁香颗”与 “暂引樱桃破”都是描写情歌那一瞬间的景象,不过描写的角度不一样。“暂引樱桃破”是樱桃小嘴刚刚开启,描写的是嘴型的变化; “微露丁香颗”是写樱桃小嘴轻启之后,微微露出一排雪白的玉齿。而嘴如樱桃,齿如丁香,红白映衬,多么鲜明美丽,多么动人! 而从这樱桃皓齿中发出的清歌,若对它的美妙再作描写,那简直是多余的了。这两句描写细致,情态也很生动,既娴雅从容,又流露出几分风情。
 “罗袖浥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过片用蒙太奇法把场景更换了,现在他们夫妇在欢饮。大杯畅饮,殷色可人的罗袖已经酒渍斑斑,可见这时的大周后已经很有点酒意了。“斜凭绣床娇无那,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写大周后醉酒后的情态。“斜凭”两字极传神,“斜”,写出一种美人醉酒后如风摆杨柳一般欹欤摇曳的动人身姿,具有一种特殊魅力,所以李煜觉得是“娇无那”,娇情无限! 而“凭绣床”,又传达出那种夫妻生活的特定环境气氛。“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这是夫妻娱情达到高潮时的情景,写夫妻间的亲昵、调情,情态生动活泼。“烂嚼”、“笑唾”,媚态横生,醉脸生春,更见出一种酒后失去控制的那种近似放荡的情怀和姿态。有人看不顺眼,说这是“娼妇倚门腔,梨园献丑态” (李渔《窥词管见》 ) ,其实这也是一种夫妻和睦亲昵的体现,不必摆道学面孔。下片与上片所写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情景,前者是娱乐的开始,是清醒的,显得敛约、含蓄,而后者是醉态的,显得热情奔放,两者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抓住了起始和高潮两个点,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和情感的发展,整个夜娱生活的过程,构思是极巧妙的。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基本特点是抓住几个最有表现力的细节作具体描绘,使人物情态生动,栩栩如生。这首词是描写皇帝和皇后夫妻日常生活的,特定的身份和环境,使他们的爱情带上了歌酒享乐的特点,与平民夫妻恩爱方式不一样,这是读这首词所应该注意的。

古诗词《一剪梅》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一剪梅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这首小令写一位少妇的离愁别恨。上片六句,可分两层。“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三句是第一层。狂风骤雨把满树梨花打落,美好的春天又将逝去。夫婿离家而去,思妇内心已充满孤独寂寞之感,又遇“雨打梨花”这一撩人愁思的情景,何堪忍受?只好躲进深闺,避而不见。唐刘方平《春怨》诗:“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词与刘诗意境相同。一“深”字不仅点出女主人公所处空间的深度,而且也透露出她内心深处的深愁。“孤负青春,虚负青春。”孤负,同辜负。大自然把美好的春光奉献给人们,而人却不能尽情地享受她,让美好的春光白白地过去了,故谓之“孤负”。同时,“青春”也指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光阴易逝,青春难驻,而女主人公却孤苦伶仃一人,美好的年华被白白地打发走了,故谓之“虚负”。两句既是描写女主人公对春去难留的伤惜之感,也描写她对青春不常的惆怅之情。连用“孤负”与“虚负”这两个近义词和两个“青春”,加重语气,直笔传出女主人公此时的复杂心态。接下去三句是上片的第二层,对女主人公之离愁别恨的刻画又推进了一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云:“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阳春季节,花好月圆,本是良辰美景,但无人与共,又何“赏心乐事”之可言?因此,当她伫立“花下”、“月下”时,不仅得不到愉悦,反而增添了无穷的惆怅,以致黯然销魂,正如南朝梁江淹《别赋》所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两句,把上片所写的离愁别恨推到了高潮。

下片转述女主人公对夫君的思念之情,采用白描手法,宛如两幅生动的图画。“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这是第一幅画面,凸现了一个眉峰紧锁、低头无语、泪痕斑斑的思妇形象。这是从静态的角度来描绘的,通过对女主人公内心愁思外化为面部特征的描绘和刻画,让读者透视她的内心世界。接下去三句是第二幅画面:“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与前一幅画不同,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绘的。作者精心选择一组典型动作(“看天色”、“看云”、“行”、“坐”),画出女主人公因思念夫君而终日坐立不安的情景。在这幅画面中,作者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将其高度浓缩,如以“晓”与“暮”相对,表示女主人公无时无刻都在“思君”,以“行”与“坐”相对,表示女主人公的思怀贯串着她的每一个动作。于是,一个痴情思妇的神情身影便跃然纸上。

这首词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没有让女主人公直接向读者言愁说恨,而是以极简练的笔墨,勾画出富有性格特征的形貌与动作,使之神情毕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一剪梅》调上下两片中二三、五六句多押同韵的特点,在短短的篇幅中,叠用了“青春”、“销魂”、“啼痕”、“思君”等辞。这些辞看似重复,但在文义上或为强调,或为递进,因此不仅没有累赘之感,而且加重了语气,加强了所抒之情的深度。


古诗《一剪梅》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据有关记载,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的第三年,即宋微宗赵佶崇宁二年(1103),诏禁元祜党人子弟居京。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上一年七月,被列为元祐奸党,这样刚刚二十岁的李清照,被迫随娘家返回原籍济南府章丘明水(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县明水镇) ,遂与丈夫分离。这是《一剪梅》一词写作的大致背景。至于具体背景,论者往往引述这样一段话: “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琅嬛记》)这一记载似是而非,“负笈”是读书,那时赵明诚本来“在太学作学生” (李清照语),“太学”在汴京,其往何处“远游”?可以断定《琅嬛记》征引的这条材料完全是附会之辞。但这并不等于说《一剪梅》不是爱情词,相反,这是一首难得的表达伉俪情深的佳作。它的具体写作时间当是崇宁二年的深秋,此时作者回原籍不久,为寄赠远在汴京的丈夫而作是词。
 首句的“红藕”是《漱玉词》中常见的意象。同一种自然物,在 《如梦令》中叫做“藕花”,在《怨王孙》中是“已成”的“莲子”,曾给人以清新、愉悦的美之享受,而这首《一剪梅》中的“红藕”,其“香”已“残”,给人以衰败凄凉之感。原因是: 当“藕花”和“莲子”作为审美对象映入作者的眼帘时,她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其心绪与审美的对象特征,形成一种对应同构关系,基调自然是欢欣向上的。而“独上兰舟”时的作者,已经尝到了社会政治的苦果,年纪轻轻地被人从幸福的爱情伊甸园中赶了出来,她与新婚不久的丈夫活像一对被闷棍打散了的鸳鸯,其心情之凄苦不言而喻。那么,“红藕”的残香、凉嗖嗖的竹席,不正是其内心感受的物化吗? “轻解罗裳”二句承上启下,说明时届深秋,一个身着罗裙、身分高贵的女子,白天独自登上木兰之舟,原以为可以消愁解闷,不料看到的却是香消色褪的残荷; 夜晚“月满西楼”,她还未能入眠,心里盘算,“云中”飞过的大雁,能不能带来一封丈夫的书信呢?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用今天的话说,岂不是作者对“鱼雁效应”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观照吗?说真的,也只有借这种“两地书”,才能对两颗受伤的爱心有所慰藉。
 “杨花入水化为萍”,一般理解为暗写男女情事,有人用以比拟“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深层寓意。其实二者不尽相同,“杨花”句侧重于自然形态,而“花自”句则喻人生的一种感受,具体说就是用落花流水这种无情物,反衬其伉俪情深。此词上片写作者触景生情,不论白天夜晚,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丈夫。下片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谓这种“相思”是双向同构的。用作者的口气说就是:丈夫也在同我思念他一样地思念着我,两个人同时受到这种“相思”的折磨。话说回来,这种“两处”分担的“闲愁”,毕竟比那种单相思好受得多,想到对方也在同样思念着自己,心上不是会涌出一种幸福感吗?关于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种种佳话,说不定正是从这种彼此一往情深的描绘中生发出来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人谓脱胎于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当然是可能的。作者不仅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就是被她揶揄为 “贫家美女”的 《淮海词》 ,其 《漱玉词》 也不时有所取意。至于对 《诗经》 、《古诗十九首》 ,以及对鲍照、李商隐、韩偓、苏轼等人的作品更是多所借鉴,并时有青蓝之胜。这里 “此情”三句之于范词,更有新巧与质拙之别。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言之,恐怕李清照对伉俪睽违之苦,有更切身体会,何况她与赵明诚合卺只有二年多,因为政治上受到株连,才不得不与丈夫分离,这种非同寻常的新婚之别的痛苦,是难以摆脱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十分准确地刻画出爱侣间的相思深情。 总之, 这首 《一剪梅》 不愧为有篇又有句的脍炙人口的爱情词。

历代诗词精品之《一剪梅》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一剪梅

 

蒋捷


 

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在宋词人中蒋捷算不上卓然大家,但《一剪梅》(舟过吴江)却无疑是南宋词中最富魅力的篇章之一。他是吴地人,亡国前后过着东奔西走的生活,故有人将此词与亡国之思联系起来,其实,无论是词题还是词文本身均没有提供这方面内容,那怕是一点点暗示。这首词之所以传诵不衰,使代代读者为之迷恋陶醉,恰恰是因为它没有涉及具体的人事,却具有更普遍的人生情境和寄慨。说它表现的是春愁加乡愁固然不错,但它的兴象所启,又远非伤春羁旅所能包容。在太湖之东山明水秀的吴江(即吴淞上游)行舟,暮春的江景是那样销魂,连一阵乡愁袭来也是轻飘飘的,词就从这感觉写起。注意“一片”这个辞儿在诗词中的基本含义是一小块,一点点(如“一片孤帆”、“一片孤城”、“一片月”、“一片冰”)。“一片春愁待酒浇”这个富于暗喻(“愁来如渴)的说法和“浇”这字眼,都是很尖新的。行舟在渌水上,那酒楼上的帘招才够诱惑呢,叫人望梅止渴吧。江上行船速度不慢却不易察觉,“回头迢递便数驿”呢,“秋娘渡与泰娘桥”句便给人这样的感觉。这渡口和桥用唐代著名歌妓命名,便具江左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首《行香子》则有“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要是诗句便有软媚之嫌,对于“娇女步春”为特色的词,则无妨其嗲。这是一路充满柔情绮思的旅程呢,恰好遇到雨丝风片的天气,该让人如何神魂颠倒?“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两“又”子表现出如怨如慕的语调,“飘飘”“萧萧”兼有拟声之妙,在这种凄清美丽的行程中,要不思念闺中人才怪呢。
 过片就写思家思乡的情绪。“何日归家”四字乃人人心中所有,“何日归家洗客袍”的措语乃人人笔下所无。回家之乐岂止浣洗客袍,以下两句将闺中的温馨更描绘得无以复加:“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里的“银字”、“心字”都应是带儿化音的名词,亦饶音情之妍媚。笙上镶嵌银字为的是标示音调,说唱文学中的“银字儿”应得名于此。“心字香”则是盘成篆文心字的盘香。这情景宛如周美成《少年游》所写的:“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与上片的“秋娘”、“泰娇”字面暗相映带,微妙地表现出客里相思梦想中的小家庭生活之舒适宜人。想象归想象,现实归现实,看来他今春还赶不到家。随着“流光容易把人抛”一声长叹,他又沉入遐想,春天即将逝去,故乡的芭蕉应已绿了,而樱桃也熟透了吧。言外之意是,我可要赶不上啰。然而只写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为止,便画意盎然,美不胜收。似乎还启发人家,尽管春天流逝,而成熟的夏季景物,也别有鲜妍甜美呢。
 《一剪梅》有只叶六韵和逐句押韵,四字联可骈可散等不同调式。蒋捷采用了逐句押韵、四言句皆对仗的限制较多的调式,句琢字炼,因难见巧,色彩鲜明,音调铿锵,看也可爱,念也可爱。

古诗词《一剪梅》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一剪梅

思家作

飘泊东南剧可怜,朝采菱船,暮打鱼船。愁中看遍好山川, 莺脰湖边,罨画溪边。

问余何日赋归田,说道今年,早又明年。故园消息久茫然,春燕来前,秋雁来前。

人们在饱经忧患、长期飘泊之余,总不免有思念故乡之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人在感情上也是如此。作者自康熙二年癸卯 (1663) 十一月出狱之后,约有八年时间,旅寓江浙一带。他曾经遍交江南名流,又和流寓在杭州、苏州、南京、扬州、吴兴的一些词人诗客相往还,登临酬倡,写下了不少诗文作品。而在字里行间,时时流露出思乡的情绪。这篇《一剪梅》 题为“思家”,正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首句“飘泊东南剧可怜”,是作者多年客居生活悲辛的自白。“东南”指江浙地带,这里本是山川佳胜的所在,“人人都说江南好”,为什么作者偏有“剧可怜”之叹呢?从作者的身世来看,他的故乡在山东莱阳,父亲宋应亨在崇祯十六年死于抗清的莱阳之役。他在入清通籍以后,又两遭狱难,在政治上遭受清廷的疑忌。尽管在秦州、永平、浙江等地任兵备道时,均能廉察民情,很有政绩,一旦被人告密遭到冤诬,仓猝之间,就全家锒铛系狱,这种冤酷,在作者的心境上可说是打击很深重的。癸卯幸获释放,他心有余悸,没有即时回到家乡。在《眷怀故山 》 诗中说: “汨汨哀时序,悠悠念故山。敝庐沧海曲,惆怅未能还。”这是什么原因呢? 康熙七年(1668)正月,他在《过姜如农东莱草堂》诗中说:“岂不怀乡土,其如多露何? 亲朋半猿鹤,童稚喜风波。”这虽是针对姜如农的处境而言,其实作者自己的情况也是如此,可说是委婉而又深沉的回答。所以这首词中的“思家”,写的仍然是欲归未得的惆怅心情。词句中说是“剧可怜”,道理也在于此。接着用“朝采菱船,暮打鱼船”两句,概括了在东南流寓生活的简况。江南是水乡,出入大多用船。作者经常乘着轻舟飘荡于烟水之中,来往于杭州、云间、吴江、苏州、宜兴、金陵等地,在舟行的当儿,见到的大多是采菱、打鱼的船只,对于“一艇任风波”的生活,作者是习惯了的。(这两句中的“朝暮”是互文,采菱船可以暮归,打鱼船也不妨朝往。)想到自己频年岁月蹉跎,只能和江上的渔父、湖边的采菱女郎,时而相遇于云水烟波之际,却并没有他们悠然自得的情怀,所以也更加感到漂泊的可怜了。下面三句说“愁中看遍好山川,莺脰湖边,罨画溪边。”是作者借以自慰之语。作者此时既有去国怀乡的愁思,又有身世坎坷、忧谗畏讥的哀愁。“夜阑话乡曲,灯火不胜愁”这样的诗句,在集中屡见不鲜,然而在愁中却偏有意外的收获。他曾经歌啸于西湖葛岭、南屏之侧,行吟于云间九峰、三泖之间,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金陵城郊牛首山、燕子矶的佳胜,乃至扬州的红桥,吴兴的苕霅,吴江的垂虹桥,都是经行之处,说是“看遍好山川”,似不为过。然而词人在这里只说“莺脰湖边,罨画溪边”,显然也只是举个典型例子。(莺脰湖在吴江西南,因形似莺脰而得名。“脰”音豆,颈项。罨画溪为宜兴荆溪的别称,溪边花竹映入水中,有如罨画。罨画,杂色彩画。)这两句紧密地和前面的“朝采菱船”两句相呼应,不加雕饰,自见行文之美。下片“问余何日赋归田”三句是说:问我几时才能真个归回田园呢?说是今年回去,转眼之间,却又早是明年了。东汉著名文学家张衡,曾作有《归田赋》,作者欲赋归田而未能如愿,“不成归计只成悲”,心情上的凄苦,是难以言喻的。然而怀归之情,千丝万绪,并未完结。接着用“故园消息久茫然” 三句,深逗此情,以示未归的原因,是故园消息,早非当年可比,因此不免有“久茫然”之感。这是一层意思。再一层意思,是因故园消息茫然已久,所以才更加思归。春燕来前是茫然,秋雁来前也是茫然。而燕雁代飞,春秋易序,以见一年四季常怀归思,“客中无日不思家”,词亦由此作结。

全词回环曲折,委婉缠绵,文词飘逸流畅,有流水行云之妙,而深沉的命意,自在其中。


古诗词《一剪梅》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一剪梅

懊 恼 词

初长天气困人时。花一枝枝,柳一枝枝。朝来慵起夜眠迟。日上窗儿,月上窗儿。

沈郎渐减瘦腰肢。愁也丝丝,泪也丝丝。不堪诉说是相思。有个人知,没个人知。

这是一首怀人词。

金人元好问《迈陂塘》词有句云: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情之为物,无形无声,却最是烦人。“剪不断,理还乱”。或缠缠绵绵,洋溢于方寸之间;或若断若续,牵挂得人心绪纷扰。其中尤其男女情爱,往往更是缠绵悱恻,哀感顽艳。但正因为如此,便生出许多天地间的至情之文来,一部中国古代诗史,总有半部是爱情的记录。自然,作品的质量有高有低,这就与作者感情的深浅和水平的高下有关了。

这首词题为 “懊恼词”,写的是对一个女子的相思。懊恼不同于悲怆,也有别于幽怨,它不似前者的强烈和后者的含蓄,但折腾得人特别烦恼。词的首句点明了时令。过了冬至,天气转暖,白昼渐长;“初长天气”,指的是早春时分。娇花吐蕊,细柳绽青,透出了早春气息。然而,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却是冰凉的,他感到“困”,是肢体的疲乏,更是心情的落寞,因而目中所见是“花一枝枝,柳一枝枝”,殊无欣喜之情,漠然视之。这就是杜丽娘游园时咏唱的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虽有美景,但缺少赏玩的心情。同样道理,抒情主人公“朝来慵起夜眠迟”,懒懒散散,无情无绪,唯见日出日落,月出月落,光照在窗上,引不起内心的兴奋,倒是岁月流驰,佳人难见,反而增添了内心的苦闷。作者写花、柳,用的都是“一枝枝”,写日、月,用的都是“上窗儿”,重迭的用词,构成单调的意象。好比雨打芭蕉,一味淅淅沥沥;又好比听人弹奏钢琴练习曲,反复叮叮咚咚,不免会心生烦躁,坐立不安,而这恰好是抒情主人公此时的心态。

词的上片,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动作,来展示抒情主人公寂寞无聊,烦躁不安的心情,自然巧妙,不露痕迹。下片则直诉心曲,感情又推进了一层。

下片首句用的是“沈腰”的典故。《梁书·沈约传》载沈约与徐勉书,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因以“沈腰”为腰围消瘦的代称。李煜《破阵子》词云:“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主人公日渐消瘦,“愁也丝丝,泪也丝丝”。“丝丝”两字极富韵味,绵长而不浓烈,正与“懊恼” 的情绪相合。贺方回《横塘路》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设三喻,把无形无迹、不可捉摸的愁,写得如在目前,此词喻愁为“丝丝”,也是化抽象为具象,或许受了贺词的影响,但别具匠心,契合词意,自有同工异曲之妙。

贺词表面写相思之情,实抒困顿难舒之郁闷,愁思深广而造语周延;而本词只写由相思引起的懊恼,以“丝丝”为喻,重在表现感情的专注和缠绵。贺词以春末夏初之景为背景,比喻繁富; 而本词写的是“花一枝枝,柳一枝枝”的早春景象,清丽而纯净。两词相较,贺词显然要华彩得多; 而本词纯系白描,不仅有易安词的风味,还明显受到元、明散曲的影响。作者师法前人而不囿于前人,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最后三句说相思难诉,悲苦自知,感情越发的沉重了。

总之,本词写景抒情,各臻其妙,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貌似平淡而余味无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一剪梅》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一剪梅

 

送杨师醇赴官


 无限江山无限愁,两岸斜阳,人上扁舟。阑干吹浪不多时,酒在离尊,情满沧州。早是霜华两鬓秋,目送飞鸿,那更难留。问君尺素几时来? 莫道长江,不解西流。
 
 杨师醇,词人之诗友,开封人。与词人唱和颇多。周紫芝词集中即有《减字木兰花》词,述其“奉亲甚孝”之事。此词写江边送别,虽行笔平平无大波澜,却有一段真挚之情在。
 词一起即落笔江边分袂之事。“无限江山” 与“两岸斜阳”俱是江边所见之景,而且皆为词人远眺所见。“无限愁” 由诗友远行之事及斜阳黄昏之景引起。“人上扁 (pian偏)舟”一句实写送别,系全词之起点。杨师醇登舟东去,渐渐消逝在远方; 词人伫立水边,目送到水天尽头,才注意到两岸青山和西沉的夕阳,凝视渐久,愁情随之而生。一起三句便写出此一段过程,读来饶有情味,不觉平庸。次三句,词人送罢诗友,回到江亭倚栏而望。刚才还在这里饯别进酒,转眼人去楼空,而杯中之残酒尚在,令人怆然! “酒在离尊”有睹物思人之意。“情满沧洲”即情满江边水滨。歇拍此四字章法颇巧妙,承前启后,上下照应,前与上片第一层“无限愁”扣紧,一起一歇之间贯穿着离别之情; 后则引出下片话题,词人之情从依依不舍的无限离愁过渡成日后渴盼消息的相思。
 愁绪催人发白,相思令人衰老。“霜华两鬓秋”谓鬓发花白,词人不言相思,而相思尽在其中。“早是”二字一见程度之深,刻骨铭心,有忽然之间竟成如此之状的意思; 二见时间之久,绵绵相思伴随着苍苍白发,似乎永无终止。一种渴望消息、渴望重逢的焦虑自然流出。“目送飞鸿”语出嵇康《赠秀才入军》: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飞鸿能够传递书信,无奈它不肯驻足,既不能捎来远方诗友的消息,也不能带走词人的一片相思,白发词人只有眼睁睁看着它远去。天上飞鸿如此无情,于是词人又寄幻想于江水。传说水中鲤鱼也能传递书信,古诗《饮马长城窟行》 :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即使水中无鲤鱼传递书信,也未必江水不能倒流西上,送来远人的书信。末二句以痴语写出自己的执著相思,同时也含有自信人生、与对方互相宽慰的意思。苏轼《浣溪沙》 词: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似为此二句所本。

古诗《一剪梅》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一剪梅

 

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 :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 ,“文清李相(宗勉) 擢公江西提举,改广东提举”,年底,刘克庄“不以入岭为难”,欣然自莆田赴任。该词就是作于这次赴任途中。
 这是一首豪放而富有情趣的友情词。上片写途至风亭,忽遇王迈前来送行,下片写饯行情景。但饯行话别,不作惜别语,而作疏狂情态; 虽遭旁人指笑,仍不改其度,反而觉得别有其趣,自以为是。刘克庄与王迈,是邻乡知交。“少时棋柝曾联句” (刘克庄《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语,走笔答之》) ,从小就无拘无束,相得甚欢。这里,以夸张的手法,极写旁若无人、推椅倒墙的疏态狂度,正反映了他们的情谊之笃,且仿佛如少年时 “两小无猜”一般, 坦率无饰。 同时, 又隐含当时共同的人生态度。《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二《臞轩王少卿墓志铭》载: 王迈通判漳州时,言官指控他交结真德秀、魏了翁等人,“以收虚誉”,被免官归里。对此,王迈心含不平,后虽复官,先后委予福州、建康府、信州等地通判之职,皆弃而不行,直至淳祐元年(1241) ,才出官吉州。这次前来为友饯行,正是他怀愤弃官居里、投闲置散时。同样,刘克庄的仕途也坎坷不平。宝庆元年 (1225) ,因赋 《落梅》一诗,遭言官弹劾,以讪谤当国权臣罪,罢官废弃多年。而今,虽先于王迈走马上任,但 “老子平生无他过,为梅花受取风流罪” (刘克庄 《贺新郎·宋庵访梅》) ,怨忿之情,一直不绝如缕。这相似的宦海遭遇和愤懑心理,更驱使他们产生共鸣,并希冀冲破束缚,追求豪放自由的生活。词中表现的疏狂情态,便是对当时束缚思想自由的枷锁的抗议,也是他们追求自由人生的具体表现。

咏花诗词之《一剪梅》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一剪梅

 

黄公度


 冷艳幽香冰玉姿,占断孤高,压尽芳菲。东君先暖向南枝。要使天涯,管领春归。不受人间莺蝶知,长是年年,雪约霜期。嫣然一笑百花迟。调鼎行看,结子黄时。

 黄公度,字师宪,莆田人(今福建省莆田县)。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一一○九年),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一一三八年)考中进士,被取为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来因为奸臣秦桧的诬谄被罢归。秦桧死后又被起用,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为人忠直劲节。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一一五六年)卒。他的这首咏梅之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自己的人格和气质。
 词人一下笔便紧紧抓住梅花的特点进行描绘:“冷艳幽香冰玉姿。”第一,说它“冷艳”,这是写它“冷艳全欺雪”(唐左为《左掖梨花》)的耐寒特点。试想,在“万木冻欲折”(齐已《早梅》)的严寒季节里,其它花卉根本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连树木都要被冻折了。可梅花却在此时芬芳吐艳,充满生机,这就可见其耐寒之性了。所以说它“冷艳”确实是恰如其分的。第二说它“幽香”更为地道之言。梅花香气清芬,而且内蕴,随风轻轻四溢,所以言“幽”,正如唐人齐己《早梅》诗中所写,是“风递幽香出”,素雅芳洁,清醇可人。第三说它是“冰玉姿”,很显然这是写的白梅。白梅在严冬中开花,经过冰霜的洗礼,长出冰清玉洁的花朵,实在是“冰玉之姿”。如果不是有暗香飘来,在远处谁能轻易知道它不是雪呢?因此唐人郑綮在《梅》一诗中说:“晓觉霜添白,寒迷月借开。”这的确是可以理解的错觉了。词人开头这一句便把梅花的香、色、态三点概括以尽。难以再继。所以接下去转而描写白梅出尘绝俗的品格:“占断孤高,压尽芳菲,东君先暖向南枝。”梅花不争春、不夺夏,又不占秋,偏在严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时傲然开放,可谓“冰容不入时”(苏轼《梅花》)它“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早春,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朱庆余《早梅》)。这不是占断孤高又是什么? 梅花这种出尘绝俗,又耐寒耐冻的品格哪一种花卉能与它相比? 没有。所以就凭这一点,它的确“压尽芳菲”,没有可比。可能是由于梅花这种品格受到司春之神东君的喜爱,所以,它那朝南向阳的花枝率先得到春天的温暖.绽出春蕾,“冲寒先喜笑东风”(《红楼梦》),被东君命为报春之使,让它来驱遣天涯芳草,把春天带到人间。这就是词中所写的:“要使天涯,管领春归。”所以,“冷艳幽香冰玉姿”的梅花不仅一身傲骨,清香可人,压倒群芳,而且还会把春信带给人们,为人们引来明媚的生机盎然的春天。这就更为可贵了。
 词的下片继续围绕着梅花的优良品格来描写,第一句:“不受人间莺蝶知。”主要写梅花不趋贵附势、不愿奉迎的高贵品格,“人间莺蝶”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黄公度刚直不阿,正道直行,不向权贵低头,更不向奸佞们取宠,所以曾遭奸臣秦桧的陷害。但既使这样,他也傲岸不屈,实在是傲霜斗雪的寒梅品格。所以“人间莺蝶”实际上是指当时的那些奸佞和权贵。接下来两句:“长是年年,雪约霜期。”字面上是描写梅花的遭遇:年年岁岁,梅花开放之时,霜雪不断地带来寒威,一味地摧残它。实际上这是词人在自述身世。黄公度当年被召命而西过分水岭,有诗云:“呜咽泉流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可在他受秦桧之诬而贬归莆田老家时,丞相赵鼎先也因被秦桧诬陷,谪居湖阳。此时有人谗毁。说黄公度之诗指的是赵鼎先,说他们不久都将回中都。秦桧于是更恼,又把他贬到岭南荒恶之地。这首词中的这几句就是自述连遭打击的境遇。真如同“雪约霜期”的寒梅,饱经风霜之苦。
 下片第四名:“嫣然一笑百花迟”,表时在风刀霜剑的威逼之下,梅花丝毫没有怯懦,“嫣然一笑”,迎风怒放,在百花之先,独占早春,那些凡花俗卉一下被它抛在后面。从这句词里面透露出词人自己愈挫愈坚,蔑视奸佞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嫣然一笑”本是一典,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写东家之子有“嫣然一笑,倾阳城,惑下蔡”之句,此句本来是形容女子笑容之美,而词人此处则用来表现花开之态,既写出梅花之美,又表现出它傲霜斗雪的风格。接下来最后两句词还是在描写梅花之品格:“调鼎行看,结子黄时。”“调鼎”《尚书·说命》下中写道:“若作和羹,尔帷盐梅。”梅和盐都是调味品,梅酸盐咸,唐代诗人刘禹锡《咏庭梅寄人》一诗中写道:“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也指梅可调味。这里词人的意思是:梅花即使到了黄时结子,没有原来的芳香同样可以为人造福,可在鼎中调味,不失其用。言外之意是在说自己的境况:秦桧死后,黄公度又被起用,虽然此时他已上了年纪,但词人自己认为仍可为国家出力。“调鼎”一词本来就有治理国家之意。唐人孟浩然在《都下送辛大之鄂》一诗中写道:“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旧唐书·裴度传》载文宗曾有诏说:“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都是这个意思。用在此处,充分表明词人老当益壮、犹怀济世之志。
 这首词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值得称道的。就思想性来说,词人借描写梅花不畏酷寒,不惧风雪的品格,表现出自己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就艺术性而言,此词刻画梅花香、色、态出神入化、精妙无比。尤其开头四句尤为出色。后来的南宋词人刘克庄曾取法此词的开头。他在《念奴娇·菊花》一词中有这样几句:“冷艳幽香,轻红淡白,占断西风里。”显然这几句词是从本词“冷艳幽香冰玉姿,占断孤高”等句中化出。由此不难看出此词对后人的影响。

一剪梅 - 可可诗词网

一剪梅

宋词篇名。李清照作。题目或作《别愁》、《离别》、《秋别》、《闺思》等。最早见于南宋曾慥编《乐府雅词》所收《李易安词》。旧题元伊世珍《瑯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无论所记可信程度如何,本词确系抒写离情别绪之作。首先着力刻画出与丈夫离别后孤独烦闷、清愁难熬的惆怅情态。以雁行成阵南飞,而未能捎来锦书,暗写少妇妆楼凝望,盼归情切。继而,又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抒胸臆,设想对方与己同心,亦为离愁所缠绕。再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极写深沉的思念之情,准确地揭示出离愁难以排解的复杂心态,精秀凄绝,颇具感染力。《草堂诗余隽》(卷5)评曰:“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头心头,在在难消。”

古代爱情诗词《》一剪梅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草堂诗余》等题作“离别”,《唐宋贤绝妙词选》等则题作“别愁”。《琅嬛记》(相传为元代伊世珍所撰)卷中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指到远方去求学)。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从词的具体内容来看,并非送别之作,而是抒写别后相思之情。上片记述清秋荡舟和西楼盼书这两种情事,来表现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于写景中点明时令:清秋时节。“红藕香残”,从自然景物方面着墨,写荷花已经凋谢;“玉簟秋”,从身边物事和词人的感受方面落笔,写从竹席上感到了秋天的凉意。只此两句,就把清秋时节的萧瑟冷落的景象,具体可感地描绘出来。从写法上看,这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即通过具体的小景物来展现大的景象。这 一句,和南唐中主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浣溪沙》)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给我们的感觉印象更丰富,除了视觉和嗅觉的,还有触觉的。陈廷焯对这一句颇为称赏,说是“易安佳句”,“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卷二)但到底“佳”在哪里? “精秀”在哪里,却要细心品味才能领会。在我们看来,这一句除了写得具体可感,更主要的是,它织进了词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着词人因为丈夫外出而产生的冷寂之感,并非泛泛之笔。在点明时令,勾勒出上述那种织愁惹恨的环境气氛以后,紧接着就用两个四言对句引出了第一种情事:水上荡舟。而这种活动,又只通过两个互相关联的动作细节来加以表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至于登上“兰舟”以后的具体情形怎样,这里没写,也无须写,因为词人着意表现的并不是这种活动本身,而只是要通过这种活动来展示自己的心情。这里,一个“轻”字,十分真切地表现出情趣淡然,聊解罗裳荡舟遣闷的心态。而一个“独”字,是写实,又流露出在丈夫离家远出以后的孤独寂寞之感。不是吗?词人结婚以后,夫妻志同道合,恩爱情深,明诚每“市碑文果实”来,辄“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意谓把酒赋诗以乐其志的自由自在的人)”(《金石录后序》)。如今丈夫离家远去,词人的心湖怎能不泛起愁苦的涟漪呢? 她在这荷花凋谢、秋意萧瑟的时节,独自登上“兰舟”,正是为了排遣自己无可如何的愁怀吧。这个“独”字,实是全词的关键性字眼。歇拍三句以“云中谁寄锦书来”呼起,引出第二种情事——西楼盼书。对分离两地的人来说,书信,是沟通彼此消息和感情的中介,它可以穿越空间的阻隔,给相互思念着的人儿带来慰藉。对深深怀念着的丈夫的词人来说,希望得到丈夫的书信,自然会成为她精神生活中不可缺的内容。就在词人望眼欲穿地巴望着丈夫的来信的时候,蓦地,天际出现了一行飞雁。古时原有鸿雁传书的佳话,她该多么希望这行飞雁真的能给她捎来亲人的书信啊! 然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来音信无凭”(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只有那清冷的月光无声无息地洒满了她的楼头。“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这怎么不使词人倍加失望、倍加惆怅呢! 吴衡照说:“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莲子居词话》卷二)这里,以“云中谁寄锦书来”呼起后,不径作回答,而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样两句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语收束上片,不写愁而愁自见,不言情而情无限。这种艺术效果,正是由景色的映托和意境的酝酿得来。另外,“月满西楼”,还显示出时间的推移和场景的变化。
 下片侧重写相思之苦无可排遣。换头以“花自飘零水自流”为喻,说明自己的伤离念远之情,就象花不会不落、水不会不流一样,也是必然的,无可遏止的。句中连用两个有关联意义的主谓词组,同时比喻一种情事,把词人思念丈夫的感情揭示得既充分又深刻。借景抒情,即事设喻,特别是两个“自”字,力透纸背,令人不能生疑。“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紧承上句,更由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进一步想到丈夫对自己的思念,说明夫妻双方都在为相思所愁苦,而且,就象上文所说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自然的,无可遏止的。这样写,不仅丰富了词境,同时,还使这种相思之苦显得更加痛切。结拍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接描写相思之苦无法排遣。这里,“此情”句同上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同一笔法,都是直接赋情。“无计可消除”,谓除非丈夫回来,不然,就象“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此情”即“相思”和“闲愁”,是无法消释、无法遏止的。“才下”两句,是对“此情”句的进一步说明,或者说,是“此情”句的具体表现。情本无形,用“上”“下”两个动词便把情写活了:它是何等活跃,拒之无方,驱之不去。更妙在“才”“又”两个虚词呼应,写出愁思联绵无断。皱眉是愁在心头的外在表现;愁上心头必然会紧锁眉头。实际上写“才下”是虚,“又上”是实,以退为进,抑扬跌宕之中表现得愁情可掬。
 这首词以真率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现了词人与丈夫爱情的深挚和纯真,这是一支用水晶般纯洁的感情谱写成的爱情之歌;虽然谱入了淡淡的清愁,但不是哀伤的。在艺术上,这首词通首都用寻常不经意语,不事雕琢刻镂,朴素清新,明白如话,充分体现了词人“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邹祇谟《远志斋词衷》)的艺术特色。《古今女史》卷十二说:“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醒目。”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更说:“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说高、关诸人效颦未必允当,但也足见词人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一剪梅

一剪梅

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双调。《钦定词谱》:“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取以为名。”始见于宋周邦彦《片玉词》。
全词上下两片,共12句60字。句句押韵。均用平声韵。亦有上下片第二、五句不押韵的。上下片第二、三句,第五、六句,多用对偶。常用格体为:
仄平平仄平(韵),(韵),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韵),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唐多令 一作糖多令。又名南楼令、箜篌曲。双调。始见于宋刘过《龙洲词》。
全词上下两片,共10句60字。上下片第一、二、三、五句押韵。均用平声韵。常用格体为:
仄仄平平(韵),平仄平(韵)。仄平(逗)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仄(逗)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韵),平仄平(韵)。仄平(逗)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仄(逗)仄平平(韵)。

☚ 蝶恋花   定风波 ☛

一剪梅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该词上片渲染环境,烘托思妇情怀,通过写锦书难寄,月满西楼,为后半揭示主题作了铺垫。下片继点出“相思”主题之后,于结尾处又别出巧思,写相思之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语意超逸,令人耳目一新。全词语言工巧,结构严整,颇富艺术魅力。
☚ 如梦令   醉花阴 ☛

一剪梅

一剪梅

蒋捷

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此首写乘舟漂泊途中倦游思归之情思。上片以白描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以“愁”字领起全篇,揭示“春愁”主题。以樱红蕉绿,又是一年为结,感喟光阴似水,从更深层次呼应“春愁”主题。词意紧凑,达到了洗炼缜密,流动自然之境界。
☚ 贺新郎   虞美人 ☛
一剪梅

一剪梅

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双调。《钦定词谱》:“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取以为名。始见于宋·周邦彦《片玉词》。
全词上下两片,共十二句六十字。句句押韵。均用平声韵。亦有上下片第二、五句不押韵的。上下片第二、三句,五、六句,多用对偶。常用格体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平) 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平) 仄平平 (韵),(仄) 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平) 仄平平 (韵),(平) 仄平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平) 仄平平 (韵),(仄) 仄平平(韵)。

☚ 蝶恋花   钗头凤 ☛

一剪梅

一剪梅

曲牌名。属南曲南吕宫。宋·周邦彦词中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名。字句格律与词牌半阕同,亦有与全阕同者。用作引子。如《琵琶记·蔡公逼试〕 中的第一曲即是。

☚ 后庭花   一枝花 ☛
0000251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