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元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元钱 一元钱景颇族家庭故事。流传于云南德宏州。写一对夫妇好大年纪才生一个儿子,从小娇生惯养。父亲对此十分忧虑。一天他就叫儿子出去练练独立生活的本领,用自己的劳动挣一元钱回来。头两次母亲临走前都悄悄塞了几元钱给他。儿子上街闲逛一天,化掉一些钱,把剩下的一元钱拿回去交给父亲。父亲不相信那钱是儿子劳动所得,不是扔进火塘就是举刀砍成两半。第三次父亲锁好钱箱又藏了钥匙,儿子只有真的去挣钱。他和几个青年锯了一天木头,得到了一元钱。他高兴地跑回家把钱交给父亲,钱又被扔进了小河。儿子急了,边向父亲讲明情况,边下河捡回钱来。老俩口去世后,儿子牢记父亲的嘱咐:“人不能懒惰”,辛勤劳动,有吃有穿。 ☚ 山姑娘 奥拉当当官的故事 ☛ 一元钱 一元钱景颇族民间故事。流传在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这是一篇讲述景颇人教育儿女勤劳创业的故事。故事写有一对老夫妻晚年得子,爱子如命。老俩口快要不行了,可娇生惯养长大的儿子却什么也不会做。父亲便决定从挣一元钱入手,让他认识到钱是来之不易的。可是不会教子的母亲弄虚作假,帮助儿子说谎。父亲识破了内幕,锁好钱箱,让儿子自己去挣钱。儿子帮助别人锯了一天的木头,终于挣来了一元钱。从此他懂得劳动的意义。父母死后,靠辛勤劳动获得了幸福。见《景颇族民间故事》。 ☚ 一个自作聪明的人 一只靴子 ☛ 一元钱胡兆铮 “妈妈,东西买来了。” 儿子顺手把找回来的一卷钞票往桌子上一丢,就又埋头到他的《二年级寒假作业》上去。 我一点钞票,发现多了一元钱,再仔细点一遍,还是一样——店里多找给儿子一元钱了。 “怎么办呢?”我问儿子。 “给店里送回去,老师在课堂里教我们要诚实……” 我高兴地牵着他的小手,向不远处街角的那家杂货店走去。 “就是那位阿姨。”他指了指一位长辫子姑娘。她正和一位短发姑娘(也是营业员)在闲谈。 “同志。”我招呼她。 “你买什么?” “不,我不买东西,刚才,这孩子到店里买东西,你把钱找错了……” “什么?”她骤然截断了我的话,“钱要当面点清,离柜台后概不负责。” “小孩子家接过来没有点,不怪他。这是你多找给他的一元钱。还给你吧!”我把这一元钱递过去,她一愣,随即沉下脸来,冷冷地说: “不会,你大约点错了,我不会找错钱的。” “你确实是多找了。不信,你把钱查对一下。” “这么多钱,怎么个查对法!”她指了一下那只板箱中杂七乱八的钞票,“不会,我绝对不会把钱找错的,好啦,去吧,不要在这儿闲磨牙啦。” 短发姑娘在一旁茫然地看着我们。 突然,长辫子姑娘凑近我的耳朵:“你还粘在这里不走?同志,何必跟我过不去,既然多找给你了,还罗罗唆唆什么?你硬说是我找多了来还钱,店里便算是我的一次差错事故,这个月的奖金便要按规定扣一元钱,你和我不都白白地少了一元钱吗?”她戒备地瞟了短发姑娘一眼,提高声音说:“我绝不会找错钱的,你再回去仔细清点一下。” 这时,那短发姑娘却像想起了什么,说:“刚才有一个老大爷站了半天,说有一元钱没找给他,莫非这一元钱就差错在这上面?” “啊,我记起来了,我记得是有一元钱找给那老大爷的,一定是这孩子把那老大爷的钱也拿走了。”她从我手中接过了一元钱。“这不是我找错,而是这孩子拿错了。”她把这一元钱举起来,在孩子面前一扬,拖长声音说:“小朋友,以后拿钱要当心,别不管是他人的,自己的,乱拿一气。” 我的背后围上来好几个人,听见姑娘的后半截子话,有一个便跟着说:“眼下,小偷真多,想不到这么一丁点大的孩子就学坏了。” “什么事?”后面一个大喉咙的声音问。 “大约是那个小孩子偷钱,做母亲的把钱送还给店里了,这种家长现在可不多,是要对孩子好好教育一下,不然,发展下去会坐牢呢!” “我不是说过,我是不会找错的。”长辫子姑娘得胜似地把辫子一甩,板着脸孔顾自忙去了。 我牵着儿子的手从人群里往外挤。 路上,儿子仰起脸问我:“妈妈,下次店里多找给我钱,还要不要送还?”我看见他眼睛里含着两泡委屈的泪水。 “要送还的。”我说。 “为什么? 他们会不会又说是我乱拿呢?” “……”我愕然了。 选自《羊城晚报》1983年2月20日 【赏析】 本篇小说抓住生活里的一件寻常小事,将商品经济冲击下的世俗心态,展示给读者。由小事切入人物的深层灵魂,正是这篇微型小说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所在,由此显示出深刻的现实内涵。 小说开头,“我”发现营业员多找给儿子一元钱,“给店里送回去,老师在课堂教我们要诚实……”这是发自童真的心声,明朗而不含糊,作者对此没再进行丝毫的渲染。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店里长辫姑娘不承认。当这位营业员发觉错在她自己时,马上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弯: 她一愣,随即沉下脸来,冷冷地说:“不会,你大约点错了,我不会找错钱的。”(着重号引者所加,下同) 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细微表情的突变,从一愣、一沉,矢口否认,脸色剧变,看出人物内心的骚动: 由惊疑,即刻化为愠怒。人活起来了。为什么产生如此的突变? 原来,事关奖金,怒中有“理”,话中藏话,营业员出一次差错就得按规定扣掉自己一元钱。在营业员眼里,可以忘掉自己的良知,否认事实,但不能白白丢掉一元钱,这正是目前流行的“良心一斤值多少钱”的写照。经济改革,更新了人们的金钱观念,这本是好事。可别为了金钱,忘了起码的道德与良知。一种新的价值观在影响着现实中的每个人。作品的巧妙,就在于通过小孩和营业员两种迥异态度的对比,肯定了还未受世俗传染的诚实童心,以此来否定被金钱、利欲冲昏头脑、忘掉自己良知的人们。这是作者刻意展露的一个世相的层面。 长辫子营业员尽管强词夺理,可她还心虚。而另一位营业员的一句话——一元钱可能是刚才一位老大爷的,使她仿佛捡到一根救命稻草,马上咬定是这孩子把那老大爷的钱拿走了: 她把一元钱举起来,在孩子面前一扬,拖长声音说…… 这下,转移了观众的视线,一副活脱的神气,在“一举”、“一扬”中,表演得淋漓尽致,与前面的“一愣”、“一沉”判若两人,还摆出一位长者的架势教训起人来。作者这一笔锋转得相当高明,写出一个贼喊捉贼,圆滑又诡辩的丑态来。 由于长辫子营业员的后半截话,又引起围观者煞有介事、激昂慷慨的高论。表面上看,他们纯属误解。而恰恰在这误解中,看出目前每况日下的世风:“眼下,小偷真多”,以至于人们否认小孩的诚实,另一方面,借观众的慨叹,从侧面写出小孩送“一元钱”的真正价值——要挽救这不正常的世风。作品的深刻就在这里。 后来,通过长辫子姑娘得意忘形的 “把辫子一甩,板起脸孔”的 “一甩”、“一板”,与前面的“一愣”“一沉”及“一举”“一扬”一系列细节动作,组成整体,完成了对长辫姑娘的塑造,小说情节也显得完整、严谨。 篇末一句,着笔不凡,“一篇之妙,在手落句”(洪迈《容斋续笔》)。与其说这句“我愕然了”是尾声,毋宁说它是高潮。它点出了“我”的忧虑、疑问,又叫读者再次去关顾全文,去关顾目前的世态,并寻找其中的答案。可以说,结句达到总领全篇,又发人深思的效果。 一元钱 近代话剧剧本。7幕。天津南开学校新剧团编。辑入夏家善、崔国良、李丽中编《南开话剧运动史料》(1984年10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据编者注释云;“1923年12月,出版了该剧的演出脚本,剧本后刊有南开新剧团的附言:‘此剧本系民国四年十月十七日由本团编演,借以庆贺周年纪念。今年始得追忆词句,编印成册。’”主要剧情叙孙思富因债务相迫甚窘,求助于友人赵凯。赵凯慨然代为偿还,又为代筹千金,使其经营商业。孙感恩思报,遂将新生女儿慧娟许配赵凯第2子赵安。10年后,赵凯病卒,其长子赵平不肖,将家产荡尽,不幸又遭火灾,一家人衣食无着,赵安不得已,求助于岳父孙思富。此时孙已经商致富,见赵安贫困落魄,竟背约赖婚,仅掷1元钱与赵安。赵安不受,索要昔日代偿之款,孙亦赖帐。赵安忿忿而去。孙女慧娟甚贤,与其母相商,遣女仆田媪,以其母私蓄赠赵安,并作书表示誓不相负。后赵平浪子回头至库伦经商,获利颇丰,归来重兴家业。3年后,孙思富又为债务命案所逼,走投无路。慧娟遣田媪至赵府求援,赵平、赵安不计前嫌,慨然以巨款相助,并使其摆脱命案。孙乃痛悔前非,与赵安重叙婚约,和好如初。 据张轮远回忆,该剧在演出时,“周总理饰女角孙慧娟,李福景饰赵安,时趾周先生饰孙思富,黄春谷饰赵平,皆能绘声绘色,各尽所长。而此剧之含义深远,描述世态人情,可称绝唱;诚有‘人情阅尽秋云厚,世路经过蜀道平’之叹”(《回忆周恩来同志在南开学校的新剧活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