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粮油流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粮油流通

一、粮油流通

粮食是主要农产品,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物资。福建人多地少,长期缺粮,粮食成为农产品流通中最重要、最大宗的产品。
福建粮食流通,最早出现于南朝时期。但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加之交通闭塞,流通规模小,宋元年间,主要还是区域性民间交换。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沿海地区不少农民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工商业,开始出现缺粮,广东、浙江等邻省大米陆续输入。清初,朝廷为对付郑成功等反清力量,实行严酷的“海禁”政策,造成福建沿海粮荒,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后,逐步解除“海禁”,并实行一系列促进粮食流通的措施,沿海缺粮矛盾才得以缓解。
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福建人民遭受长期战争摧残和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残酷剥削,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局势动荡,供求矛盾极端尖锐。同时,货币贬值,粮价飞涨,广大人民处于饥馑和半饥馑状态,逃荒、讨饭的人处处可见,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缺粮问题极为严重。1935年系正常年景,那时全省耕地142.47万公顷,而人口只有1 143万人,农民辛勤一年,还不能维持自己最低生活。1936年、1937年、1947年的缺粮额,平均每年达17万吨。因此,大米输入福建的数量很大。分阶段看,1912—1925年输入大米达35.6万吨,平均每年输入2.6万吨;1926—1936年输入大米67万吨,平均每年输入6.01万吨,其中国外输入大米55.75万吨,占83%,平均年输入5.05万吨;国内外埠输入11.20万吨,占17%,平均年输入1.01万吨。外粮输入口岸,以厦门为主,福州次之,再就是三都澳。进口大米主要来自缅甸(占57.5%)、泰国(占39.4%)、越南(占3.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生活,尤其注意粮食生产、分配和流通,保证了粮食的供应。粮食流通大体经过两次大变革。

☚ 第二节 主要农产品流通   (一)从自由贸易到计划购销 ☛
000088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