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浏阳市
浏阳市地处湘东边陲, 北与平江相接, 西临长沙县, 东与江西铜鼓交界, 南与醴陵市相连。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辖3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992个村委会。总面积5 007.75平方公里, 林地面积345.7千公顷, 耕地面积65.55千公顷, 其中水田56.32千公顷, 旱地9.32千公顷, 水面7.07千公顷, 山林344.67千公顷, 草山 142.67千公顷。总人口132.6万, 其中农业人口120.35万。浏阳市是全省最大的农业县级市, 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 驰名中外的烟花之乡, 也是出产浏阳豆豉、夏布、纸伞、抽纱、菊花石雕等传统特产之地。
在农村改革方面, 浏阳在全省率先敲响了土地拍卖的锣声, 创立了土地有偿流转的 “托田所” 制度,成立了企业产权交易中心, 一次将168家企业产权公开上市交易。在对外开放方面, 浏阳外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成为全省外贸的一面红旗。1987—1995年, 出口供货连续8年居全省县市外贸第一位, 出口供货累计17.6亿元, 上缴国家税费3.8亿元。全市获自营出口权企业5家, 产品形成了花炮、服装、纺织等12大系列140个品种, 培育出 “浏花”、“方竹”等享誉国际市场的品牌, 产品远销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4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并且在美国和俄罗斯设立了贸易办事处, 沿海和国际客商也在浏阳设立56家办事处。招商引资方兴未艾。已有34家 “三资”企业在济阳安家落户, 总投资7.06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 900万美元。1995年实现产值8 710万元, 上缴税金1 300万元, 出口创汇1 069万美元。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 浏阳市在综合开发山水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科教兴农等工作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取得丰硕成果。粮食生产坚持推广普及良种良法, 早稻良种面积达95%, 晚稻实现了杂交化。最早引进日本原正市先生的旱地耐寒育秧技术, 从1992年的133.33公顷发展到3.33万公顷, 占早稻种植面积的80%。粮食单产和总产跃上了新的台阶,1995年粮食总产达66.98万吨, 比 1979年增长22.97%。充分发挥山区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 推广秸秆氨化饲养, 地方良种黑山羊由1991年的9.75万只发展到100万只, 成为一项经济前景广阔的重要产业。蔬菜生产由城郊区域内的 “提篮小卖” 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常年菜园面积0.4万多公顷, 除四季大菜园外, 逐步形成了冬瓜、马铃薯、黄瓜、辣椒等面向全国的基地化、专业化生产。山区面积大、林业资源丰富是浏阳的一大特色, 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8.3%, 以松脂为主的用材林达到312万立方米, 以油茶为主的经济林达到42千公顷,以楠竹为主的竹林达到30千公顷, 构成了浏阳林业的三大支柱。改革开放以来, 浏阳的林产工业迅速发展, 逐步形成了木制品、竹制品、皮纸、林化产品等四大系列。“浏阳河”牌空心保健凉席获全国竹制品博览会金奖, 不少产品设计精美, 制作精巧, 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巩固壮大, 烟花鞭炮、工艺制作、化工能源、矿产开发、竹木加工、皮革服装、商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构成了浏阳农村工业的新景象。1995年, 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2.48亿元, 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00.1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957元。
水、电、路、通讯、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 农村小城镇星罗棋布。投资3亿元修建的新319国道, 开创了以县为单位筹资建设高等级公路的先河, 缩短了与省会长沙的距离, 整个浏阳正以开拓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